【本報台北訊】政大講座教授錢致榕昨天指出,現在大學通識開課方式有如「計畫式經濟」,只由老師來選擇要開什麼課,缺乏從學生角度思考,通識課的視野會愈來愈窄。
錢致榕昨天在政大「從專業到通識教育」座談中,與上海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及政大校長吳思華座談時指出,通識教育要培養大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判斷能力,但現在通識課多半由年輕老師開課,只延續他們博士論文的題目,結果造成通識課的視野愈來愈窄,且缺乏從學生角度出發,是「計畫經濟」的做法。
他表示,大學要培養「人才」,先要讓學生成為「人」,才能成「才」,這就是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尤其現在很多父母說「你什麼都不必做、不必管,只要專心念書就好」,導致學生缺乏基本生活經驗;這一代年輕人沒經過戰亂與貧困,反而很不幸。
錢致榕說,現在台灣的大學一味複製歐美經驗,努力標榜自己像哈佛、像牛津,但卻很少談如何培養屬於台灣的人才。「如果我們是要為美國辦大學,我們才應該學哈佛」,他認為,國外的文化背景不同,經驗有時未必適合移置,「學美國、英國只是空談,我們更應該面對自已。」
他認為,大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宏觀的見解與微觀的推理思維能力,現在不少政府官員及學者都缺乏如此條件,更代表這些能力應從基礎教育就開始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