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天文學家已發現一個距地球至少一百三十一億光年,在宇宙隨著「大爆炸」而誕生後六億年就已形成的星系,這也是人類迄今所看見的年代最久遠星系。
專家說,這個UDFy-38135539星系發出的光線,穿透氫原子形成的原生「霧」,以每秒十八萬六千哩的速度向外擴散,足足經過一百三十一億年才到達地球。
美國部署在太空的哈伯天文望遠鏡去年首先拍攝到這個星系。
歐洲天文學家對這個模糊的光點感到好奇,並利用設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極大天文望遠鏡進行十六小時長時間曝光觀測,獲得較清晰影像,然後花兩個月分析檢驗以確認資料。
光線來源愈遙遠,波長愈長。換言之,似乎距觀測者愈來愈遠的光線,會偏向光譜的紅色部分。研究人員即利用這種「紅位移量」(redshift)進行測量,發現這個星系的紅位移量為八點六,是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遙遠星體。
以前記錄到的最遙遠星體,是去年從一個超大質量星系迸發的伽瑪射線測得的八點二紅位移量。
法國天文學家Nicole Nesvadba說:「新的發現對天文物理學意義尤其重大,因為這是我們首次確知看到從充塞最早期宇宙的原生霧裡掙脫出來的星光。」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大約一百三十七億年前在極為炙熱的閃光中誕生,並開始擴散。等溫度稍降,電子和質子形成氫,並在其後幾億年充滿整個宇宙。在這個宇宙「黑暗時期」根本沒有星球,一直到再游離時期星球才開始形成,而它們強烈的紫外線也才得以穿透氫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