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政府補助預尖大學計畫的五年五百億,台大分配到最多,日前卻說經費不足,要刪減研究生獎助學金,也無法續訂部分的學術資料庫。
雖說台大目前躋身某些國際排名的世界百大,未來更希望大躍進世界前五十,但如果沒有落實制度正常化,體質沒徹底改善,一旦沒有政府巨額補助,排名是否會打回原形?
觀察許多國際的大學排名,仍是以學術論文的質量為主體,因此各大學如果只為衝排名,充其量只是論文質量增加,但對大學根本體質似乎並未改善,如果是因經費不足就刪減研究生獎助學金,就顯示學校並沒有把制度常規化,一旦補助經費出現缺口,那麼校園內場館運作的費用、新設實驗室和設備的維護費、教師的彈薪、研究生的獎助學金,就會捉襟見肘,很有可能維持不了目前的績效。
有些頂尖大學的教授一年動輒發表數十篇所謂有「I」(SCI、SSCI,科學索引摘要)的論文,但是平心而論,如果這些教授像攻讀博士學位時自己動手作研究,就算一整年不眠不休,也寫不出這麼多論文,彈薪的背後是累積了多少研究生的血汗,刪減研究生獎助學金,極有可能變成「血汗實驗室」。
筆者認為,經費務必要花在刀口上,既然給了外籍生許多獎學金,沒道理縮減本國研究生的獎助學金;而學術資料庫可利用各校聯盟的方式統一訂購,就像電子書聯盟一樣,不但可壓低價格,且各校均能使用。此外,教育部另有補助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計畫,也能彌補各校資源共享的問題。
如果連經費最多的台大都哭窮,那麼其他大學將何以為繼?台灣要有拔尖大學固然沒錯,但也應兼顧各個學門均衡發展,不能只走短線,且不應以金錢堆砌世界排名,應該深入核心價值,創造永續的發展,就像歐美傳統名校,總是能令人感覺偉大,而校友的成就,在世界上總占有一席之地。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