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於初禪前後發慈心定
(1)初禪前發慈心定
若能獲得慈心定,即有五種初得禪定的利益:(1)剛開始感覺眾生都得到安樂,心定如一,自心也感受到快樂,自覺有所得,名「覺支」;(2)能分別觀察,知道人、天的禪定境,為「觀支」;(3)以觀察人、天禪定境的智力,修持人間怨親平等,而生起喜悅,為「喜支」;(4)因為怨親平等,已獲得同體大悲,所以動、靜和樂自得,名「樂支」;(5)和樂自得,定力堅固,名「一心支」。以上稱五支功德,與四禪境各分別相應。
雖然是在根本四禪,但修慈心定與一般的法樂是不同的。若是單單發根本禪,是梵眾天、梵輔天的果報;若是獲得慈心定,則在梵王天受報。果報殊勝,其修習因也一樣是功德很大的。
(2)於初禪後發慈心定
若先獲得根本定,之後再加修慈心定,根本禪的功德利益就更深了。
2.於二禪至四禪發慈心定
又,於慈心定中,引發二禪,就有內心清淨、喜悅無量、甚為快樂、一心不動的四功德支成就。若是引發三禪,身心皆受樂,一樣具足五功德支。若發四禪,有:不與苦樂相應,不生厭悔、心念清淨、定心寂靜等功德,一一皆與諸禪相應,功德、法味,更勝於前。
大小乘的分別
但是慈心定,本是緣他人都能獲得快樂。若是定中內心受樂,外見他人也受樂,此種情形相等於三禪的境界。若是四禪,但見他人獲得快樂,內心卻無樂受,在四禪境界中已能捨苦樂故。這是為小乘的分別。
佛有時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著,說:慈心定,福報至遍淨天;悲心定,福報至空無邊定處;喜心定,福報至識無邊處定;捨心定,福報至無所有處定。但菩薩恒常具足慈悲,那一個地方會沒有慈悲呢?慈悲是熏習一切善法的資糧,豈止只是到達三禪的境界而已?
修慈無量心定的發相,也能與十六特勝、通明禪會通。修悲、喜、捨無量心的內容,也是如此。修四無量心,能使慈悲心增長,成就出世道業。因此無論小乘聖者、大乘菩薩,皆應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成就,即稱之為「慈心三昧」,能達到無人、無我、心行平等的境界,故四無量心,實為殊勝妙嚴的菩薩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