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經典名句】 夫人必自侮 然後人侮之

編著/文心工作室 |2010.10.15
66438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離婁章句上〉

讀懂名句

孟子說:「大凡一個人,必定是自己先有輕慢自己的行為,然後別人才會來侮辱;一個家必定是自己先不珍惜、自己先破壞,而後別人才會來破壞;一個國家必定是內部互相爭鬥攻打,其他國家才會乘機來攻打。《書經‧太甲篇》說:『上天降下的災禍,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災禍,那就不能活命了。』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名句故事

孟子對於仁德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始終認為一個言行不具備仁德的人,是無法和這個人講道理的。他舉出孔子的話為例,水清就用來洗帽子的絲帶,水濁就用來洗腳,有這樣的區別,都是水本身的問題呀。而一個別人不願意和他談論道理的人,也是他自己招致的問題,因為他本身的條件讓人無法與他交談。

所謂自重者人恆重之,一個人如果不先做出輕慢的行為,他人是沒有機會可以侮辱他的;而家庭也是一樣,如果自己先破壞了,別人自然不會珍惜;推而言之,一個國家一定是自己內部先混亂,才會讓別的國家有攻打的機會。

孟子還提出《書經》中的話來加強他的觀點:「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說,大自然給人們造成的災害,人們尚能逃避而繼續生存;但是人們自作的災禍,卻是無法逃避懲罰的。

這句名言的意義在於,禍福不僅是由人,而且禍福還是相生;禍與福皆由人本身的行為所造成;禍與福也是一體兩面,互相依存的。孟子乃期勉為人君王必須謙沖為懷,抱持仁義,方能有明亮的眼睛,審時度勢,順天道而行,不致為自己的國家人民帶來不必要的災禍。

新說名句

晏敦復是晏殊的曾孫,宋朝的賢臣,與秦檜同時做官。按照規矩,隨侍君王左右的侍從拜訪宰相離開時,宰相應該送出門幾步,但是晏敦復看到秦檜從沒有送過。事實上晏敦復一直認為秦檜是「奸人相」,不是很願意跟他同朝,晏敦復常常告訴別人:「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因此決定調離京城以外的地方,年七十一歲善終(《宋史‧晏敦復列傳》)。

清德宗時期的軍機大臣文祥,負責總理各國事務,因此對於清廷當時的外交局勢頗感憂心,便上疏皇帝。文祥認為:「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物必先自腐而蟲生焉。」西方向清朝叩關的不僅是經濟貿易、科學、政治體制,還有火藥砲彈,如果不先自強,怎麼能夠抵抗外侮?就如同物體一定是先腐敗了,所以蟲才有辦法侵蝕它。文祥又說:「中國之有外國,猶人身之有疾病,病者必相證用藥,而培元氣為尤要。」(《清史稿‧文祥列傳》)。

文祥的話,也表現出清朝中國人當時倚老賣老的自大心態,居然把外國人當作是疾病來看待,怪不得終至清末,都一直疲於「抵抗」。如果當時中國人不是把西方人當作「病」來抵抗,而是用接受、進而轉化與吸收,或許中國的今天是別有天地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