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農委會調查發現,部分地方政府執行動物保育成效很差,不是未設專職人力,就是資料造假,難怪政府常被批評動物保育不力,農委會決定祭出「鐵腕」整頓,將透過評比制度,增減中央發放的經費;執行保育不力的地方政府,保育補助款恐嚴重縮水。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科長林國彰表示,日前南部發生吃熊掌的保育事件,引發抨擊,林務局召開保育會議要求各縣市清查境內登記列管的保育類動物,回報的統計顯示,民間登記有案的保育類動物共一千四百五十二隻,其中以靈長類的台灣獼猴最多,有三百隻,其他包括熊、老虎、河馬、海龜、馬來熊等。
林務局人員進一步下鄉逐一稽核清查,「不查還好,一查問題一大堆」。有的地方政府交出的報表製作精美,但實際的動物隻數並不吻合,透過訪問飼主,才發現動物早已年老死亡;還有民眾主動帶著飼養多年的動物,依法到地方政府登記,卻被地方保育人員「暗示」是來「找麻煩」,甚至叫飼主直接「放生」即可;有的地方政府乾脆兩手一攤表明,地方財政困難,無力負擔相關保育工作,抱持著「被主管機關查到再說」的心態。
林國彰說,全台二十六個縣市政府,至少有七個縣市政府沒有依法編列專職的保育人員,比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六,卻每年「習慣性」領取中央補助款,實在有違公平原則。
因此,林務局將邀集專家學者、保育團體和政府單位,製訂動物福利滿意度指標,評比各縣市政府的動物福利滿意度,並向社會大眾公布。
林務局表示,評比結果將做為林務局每年五千萬元保育宣傳經費的補助依據,未來補助款不再「人人有獎」,以要求地方政府對動物保育「做出成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