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跟著父母去吃長輩的喜酒,長大後,吃同學、同事等平輩的喜酒。然後,不知不覺中晉升成「長輩」,坐在主桌,由小輩們「尊敬」,含笑接受千嬌百媚、神采飛揚的新娘、新郎敬酒,不想老也被「輩分」這兩字催老。
我念國中、國小時期,民間生活尚簡樸,吃喜酒是大事,千方百計要向父母討一件新衣服,出去才露臉,最常吃的是路邊「辦桌」式喜宴,不知是「記憶」,還是真的料好實在,印象中食材超級澎湃,小朋友跑來跑去撿黑松汽水瓶蓋(敲平後可當玩具),鞭炮放得震天價響、碎屑滿地,非常傳統的喜氣洋洋。
現在,喜宴的排場愈玩愈大,甚至等同新娘的時尚秀。酒宴大多席設大飯店,由婚禮公司包山包海的策畫安排,新娘祕書貼心的補妝、換裝、換造型服務。尋常人家的女兒,也能享受一生一次的榮寵,在燈光及音響幫襯、親友祝福期待下,新人從升降舞台或乘坐天鵝船出場,新娘子如最佳女主角一般耀眼華麗。那一剎那,最令女人著迷,怪不得人人想婚;不過,有一次目睹禮船小爆衝,險些煞不住車,新人想必吃驚不小。
爭取新娘捧花是另一個焦點,玩法是未婚的年輕女孩抽彩帶,抽中者由新娘交付捧花、傳遞幸福,算是西洋婚禮中拋擲捧花的改良版。
吃喜酒也是八卦、情報交流中心,年輕男、女認識新朋友,長輩挑女婿、媳婦的社交場所,通常伴郎、伴娘的行情都不錯,如果正值感情空窗期,很有機會被選中,成為下一場婚禮的主角。
有時候,會懷念純台式的「辦桌」喜酒,在街邊、門口搭個帳篷,就吃將起來,有舞台表演節目的更讚,民意代表還常去插花,順便和選民搏感情,只是在台北都會區,這種路霸行為顧人怨,路邊喜宴愈來愈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