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是個難帶的孩子,易怒又易焦慮,與他相處的過程中,自己也千瘡百孔。我曾經多次向道場師父訴苦,師父最後給我的開示是:「妳就不要理他,不要管他。」
就在一天早上,為了莫名的起床氣,我忍住不想再破口大罵,也灰心的把師父的話告訴兒子,他反而正襟危坐起來,顯得有些緊張。從此當他鬧脾氣或惹我不高興時,我就走開以避免衝突。
「媽媽,你還在為剛才的事生氣嗎?」孩子每回都會主動靠近問,但是,多數時候我依然是怒氣未消,可以數落他足足五分鐘,孩子也默然接受。幾次後,我開始慚愧的自省:「我都無法調伏自心,又怎麼能去要求孩子呢?」
一次,外子對兒子發了一頓脾氣,所謂「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外子非常沮喪。為了什麼事?其實我們都明白,「事後回想起,根本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當時令我們感到不舒服。」我說:「是因為『我們』感覺不舒服,所以才發脾氣。」說完這些話,我深刻領悟到,師父是如此的慈悲,不忍直接點破我:是「我」起無明煩惱,是因為「我執」太重,師父是用另一種方法開導我。
孩子並沒有變得更不好,他也學著自己靜下來,也許二十分鐘過了,我們都可以心平氣和的討論彼此的感受。兒子是個有覺性的孩子,他常能覺察到自己的過失;但他也是個好強的孩子,並不願輕言道歉。我悄悄發願:要有耐心的等待他善種子萌芽茁壯,慈悲的等待他懂得柔軟。
慈悲心的培養,就從對待孩子做起,這是我的功課。
我感到歡喜,因為能開始用佛理來思考,也就是學習反觀自照。對佛法的正信,使我更有方向,更有力量,期待自己的進步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