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症是一種自覺症狀,這種眩暈可能是精神緊張、生活作息或體質問題所導致的暫時性表現,也可能成為持續性症狀。根據統計:台灣約百分之八的人有慢性眩暈症的困擾。有人靠服藥止暈,有人靠休息、睡覺來緩解,其實,中醫治療眩暈也有一套。
中醫學認為,眩暈主要受風、火、痰、虛四種因素所誘發。在中國傳統醫學典籍中,對眩暈症的記載包括頭眩、巔眩、風眩、眩冒等症狀,對眩暈的症狀不但有詳細的描述,也針對此病有不少治療方法。根據臨床觀察,眩暈症的病理表現有虛、實之分。虛證是人體氣血、精髓不足,無法充養於腦引起,實證為肝火上擾及痰濁壅遏等各種致病因素侵犯腦所致。通常患者除了感覺頭暈、天旋地轉外,嚴重時可能合併噁心、嘔吐、耳鳴、眼球震動、站立不穩或突然暈倒等現象。
中醫治療眩暈講究辨證論治,如肝陽上亢,除了頭暈,也會有頭部脹痛的現象,且生氣時暈痛加劇;心脾兩虛,頭暈現象時好時壞,但勞累時會更加明顯,腎精不足,眩暈多半不算嚴重,多在午後或入夜發作;痰濕阻滯:這種頭暈感覺多為「昏矇」,且痰多噁心、頭重如山,診察時要分清楚類型,對病症才有助益。
由於眩暈症多由肝陽上升、氣血兩虛、腎精不足及痰濕中阻所造成,因此,治療眩暈症應以滋腎平肝、化痰健脾、補氣養血的藥物為主,臨床治療發現,中醫典籍「臨症會要」的中藥配方「定眩湯」具有平肝潛陽、培補氣血、補益腎精、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對於眩暈的發作,確有抑制效果。
具體使用時,可根據病情加減,如眩暈甚者加龍骨、牡蠣、石決明;嘔吐甚者加代赭石;血壓偏高者加鉤藤、天麻、珍珠母、牛漆;耳鳴重聽者加生地、元參、牡蠣、磁石;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夜交藤等,以增強療效。
針灸對於眩暈症的治療也有不錯的療效,但這項治療只能治標,必須服用中藥,耐心調理,才能達到效果。一般而言,暫時性眩暈,只要注意預防或護理之道,大部分眩暈症不需要藥物治療即可痊癒。
至於持續性眩暈症狀的治療及防範,除了要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外,最重要的是,平時要多運動、睡眠充足、多吃蔬果、低鹽飲食、戒除菸酒及含咖啡因食物、放鬆心情、減少生活壓力以及規律生活起居等,都是良好養生之道。
提醒患者,若突然有頭暈症狀時,最好立即閉上雙眼休息,以免眩暈造成失控,衍生意外。而且未經中醫師診斷處方時,切勿自行服用處方,以免因吃錯藥而延誤病情。
(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蘇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