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一則來自洛杉磯的消息,說美國政府打算禁止販售台灣豬血糕,各大媒體吵得沸沸揚揚,不少台灣民眾義憤填膺,有的說要向美方抗議,有的笑外國人不知豬血糕的美味,甚至還有專家投書寫了一篇「為什麼歐美人士不喜歡豬血糕」的文化分析,熱鬧得很。
由豬血糕事件看來,台灣社會普遍還是對媒體報導的「新聞」,抱持信任的態度。
然而有趣的來了,某電視台駐美記者詢問美國農業部,為什麼要禁豬血糕,官員卻說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雖然記者說還要再查證,但如果農業部官員的回答屬實,這就是「山寨新聞」。
其實,「山寨新聞」愈來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像每隔一陣子就會發表一次的中國文化遺產是屬於韓國人的報導,就算韓方一再澄清都是來自中國偏遠地區的假新聞,但台灣媒體還是報導,影響所及,連政府官員在公開場合發表談話,都會引用。
甚至有愈來愈多的新聞只是從網路抓下可能是網友偷拍的影片,或是車輛的行車記錄器錄影,可能沒頭沒尾,隨記者自由心證拼湊故事。
例如,日前台中小學生在公車上和老人互飆髒話的新聞,影片沒有拍下開頭,但媒體報導內容暗示學童不對,後來學童道歉,才知是老人先言語過當,造成小學生防衛過當。
用網路上流傳的影片,是不是該找當事人求證原委?況且,拍攝影片的人違反肖像權和隱私權,媒體未經當事人同意就引用,是不是也違反?
再如「補教人生」或廠商的置入性行銷,也都是未經求證資料真偽,只要有人開口,媒體就一字不漏的照登照播,或斷章取義只用自己想要的部分。
我不知道新聞自由是否可無限上綱,讓新聞不需要求證就能刊播,我也不知道NCC是否可要求媒體必須查證新聞內容,但我知道,查證新聞是新聞學中基礎的基礎,是新聞人的基本倫理規範。
但是台灣近年來,特別是電子媒體,大概是過度競爭,又在意追求收視率,且要搶快搶先,未經查證就報導的新聞愈來愈多。
當大多數媒體為了追求收視、閱讀率,拋棄了查證,但民眾卻認為報導內容為真,長此以往,大眾對社會圖像的解讀,將會出現嚴重的扭曲。
流風(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