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師節】拜謁孔子故里

吳樹民 |2010.09.28
784觀看次
字級

西方學者將孔子、耶穌、釋加牟尼佛並稱「世界三聖」。中國學人將孔子視為集古聖先賢大成的「聖人」。作為一個喜歡舞文弄墨的小平民,走進山東曲阜,拜謁大聖人、大文豪孔子的故里,心中不能不誠惶誠恐。

孔府,舊稱「衍聖府」,占地二百四十畝,九進院落,分東、中、西三路縱橫,各種建築四百六十三間。

殿堂樓閣,雕梁畫棟;回廊隔牆,青磚灰瓦;敞廳闊軒,古色古香;外院內宅,陳設華麗。有批閱奏章條陳的書房、接見大臣部吏的密室,還有僕役辛苦勞作的馬廄炊廚、侍候主子日用的水槽火炕……上下森嚴,身分有序,是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官衙與內府合一的府第。府前有翠柏入雲,後有鮮花競芳,無愧於「天下第一家」的美譽。

在孔府,我看到豪華和尊貴。

孔廟,大殿鱗次櫛比,古柏高冠參天,贊碑排佇列陣,香火綿綿不息,磬聲悠悠不絕,謁者摩肩接踵,莊重虔誠,畢恭畢敬。

千百年來,尊孔崇儒,孔子封號,不可勝數;孔廟博大,巍峨恢宏,無與倫比。

單說大成殿下周邊二十四根大石柱,雄偉壯觀,看了不由人浮想聯翩:每根石柱,粗若巨桶,二人尚無法環抱;高達數丈,非仰視難以見頂;重約萬斤,如擎天一柱。

這些石柱,千里迢迢,從北京運到孔廟,當時既無大型運載車輛,又無任何起重設備,一路坎坷,無限艱辛。對那些夫役工匠,不能不讓人敬佩之至。

在孔廟,我看到莊嚴和神聖。

孔林,青灰的石道千曲百折,蒼鬱的古柏遮天蔽日,清清的河水靜靜流淌,群群的飛鳥默默無聲,這兒長眠著世界偉人孔子。

孔子的墓碑,在文革、批林批孔的狂熱中,被砸得七零八碎。而今,碎塊墓碑雖已黏補好,可是留下的教訓和反思,依然強烈地撞擊著後來人的心靈。

在三千八百畝那綠海般的樹蔭花草之中,還有陪伴孔子的八十多代子孫的墳墓,在文學方面有建樹者,當屬清代《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的墓前,芳草萋萋,黃花朵朵,可惜難覓人蹤。

在孔林,我看到肅穆和遠古。

但,走遍曲阜,總覺得孔府、孔廟、孔林全是孔子身後之物,似乎都與當時的孔子無關。

孔子故里園和孔子六藝園對孔子形象的描述,也離孔子的真實相去甚遠!推到人們面前的孔子塑像:翻鼻、方口、大耳,低矮、醜陋……此與歷史上的記載,迥然不同。《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先秦一尺,約合今○‧六六尺,按此折算,孔子身高應為二‧一一二公尺。

孔子不僅身材高大,而且膂力過人,武勇不凡。《呂氏春秋‧慎大》記:「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不過無意以勇力成名而已!《禮記.射義》述:「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孔子本是高大魁梧的文武全才,過盛的文名掩蓋了超人的武藝,只揚文名,尚可理解;而將孔子描繪成醜陋的侏儒,原由就讓人無從猜測了。

孔子生前,並未受到青睞;周遊列國,一飯尚且難求。孔子死後,被尊奉為「聖人」,受到歷代統治階級的讚賞和恩寵。漢魏時期,先後被封為「奉祀君」、「褒成侯」、「褒亭侯」、「奉聖亭侯」、「宗聖侯」;唐玄宗時被封為「文宣公」;宋仁宗時被封為「衍聖公」……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特別是從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尊孔崇儒,一浪高過一浪,上至孔子父母,下到後世子孫,都有封賞。

明清時期,衍聖公為正一品官階,百官朝聖時位列文官之首;孔子家族擁有土地一○八萬畝,地跨山東、江蘇、河北、河南、安徽五省;孔氏家族還擁有眾多的佃戶、廟戶、雜戶等依附人口和封官晉爵的政治特權。

直到一九三五年一月一八日,國民政府下令改封孔子第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才終止了使用八百多年的衍聖公封號,家族的特權也從此灰飛湮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