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為鼓勵國人積極投入國際救援賑災行動,曾參與多項海外急難援助的法鼓山,二十五、二十六日在金山鄉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首辦「國際慈善與人道關懷論壇」,邀請二十多位相關領域專家,分享實務經驗及最新研究成果,期能提升救援任務效率,加強事前策畫及執行救援時的應變能力。
有鑑於極端氣候日益頻繁,造成災難也日益加劇,論壇邀請相關學者專家共研災害防治,加強民眾對於減災、賑災管理的認識。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表示,人類必須正視天災不斷的警訊,改變價值觀及生活習慣,在生活中少欲知足,感恩大地給予的恩澤,倘若不從「心靈環保」先做起,談防洪、減災都將難以成功。
首屆「國際慈善與人道關懷論壇」的研討主題,包括全球氣候變遷現況與趨勢、環境與發展如何共生、災害之預防備災及評估、賑災管理、如何有效發揮援助機制、賑災人才教育訓練、災後心靈重建案例分享等;會中,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於幼華,援引聖嚴法師《人與環境》著作中「社會共生」、「危機因應」的觀念,呼籲人類擺脫自我中心思想,以謙虛生活態度對待地球。
論壇也邀請國外專家學者與會,像是擔任亞洲減災及回應網路協調人的印度籍米希爾(Mg. Mihir Joshi),以及日籍顧問貴子泉(Ms.Takako Izumi),由分析當前亞太區域的救援問題開始,主張須先加強各國夥伴關係,再交流受災經驗及應變能力,進而賦予災害用詞明確定義,減少救援的資源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