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可貴的就是農村精神,那種憑著一己力量就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態度。──廖錦逢
青年設計師廖錦逢將傳統與潮流結合,推出多款印有台灣神明以及台灣特有種生物圖像的創意產品,受邀前往英國及泰國參展,為台灣爭光。他希望藉設計可以喚醒人們找到自己的根,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潮流文化。
每個人都很累,但也展現超強凝聚力。──陳瑞振
職棒兄弟象隊日前堅持苦追,終於逆轉戰局擊敗統一獅隊,總教練陳瑞振表示,這種不服輸的氣勢,及大家在場邊吶喊加油的同舟共濟精神,就是過去巔峰時的感覺。
歷史問題需要解決。把歷史問題解決了,中日才有可能真正友好。──童增
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會長童增,參加民間保釣15年,從「職業的」保釣愛國青年變成積極與政府協商的投資商人,並開設保釣網站。他不贊成單純的憤青行為,認為愛國不能當成職業,而是一種理性的意見表達。
鄉親聚在一起做這件事情的感覺,這些最珍貴、最可愛的東西,才是滋養我最初的養分。──劉梓潔
國產影片《父後七日》導演兼編劇劉梓潔回憶自己父親往生時,葬儀社人員用閩南語念:「今嘛恁耶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拚。」那些教育程度不高的道士,居然可用莊重虔敬的腔調念優雅台語,令她深受感動。
我建議同學要多和外界接觸,知道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李家同
李家同教授與交通大學新鮮人分享自身人生經驗,他提醒同學對教科書所說的話,不能全盤接受,「要盡量地搞清楚到底這是怎麼一回事」。此外人文素養也相當重要,不論在專業上有多優異,如果人文素養不夠,依然成不了大事業。
在防颱戒備方面,充滿許多不確定存在,必須更戒慎虔誠的敬畏天地的變化。
──楊之遠
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楊之遠以凡那比颱風襲台為例,指出台灣地形獨特、地小人稠,面對颱風侵襲無處可逃,卻在定期強風暴雨中生存下來,在颱風過後,隨即恢復生機。故應以更成熟的態度學習與颱風相處之道,才是台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