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那比颱風帶來的豪大雨重創南台灣,高雄市遭五十年來最大水患,市長
陳菊一句「治水問題八成中央應負責」,被抨擊是推卸責任,她隨後道歉,表示只想表達整體流域、區域的治水才會有效;吳揆也表示,治水防洪中央與地方都有責任。
的確,中央與地方合作整體治水,才能有效防災防洪。南台灣大淹水,直接原因是地層下陷加上異常的氣候,無論是山區、都會都無法承受超級豪雨,然而無論地層下陷還是氣候異常,更根本的原因是過度發展工業。
南台灣養殖業之所以需要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與近年來大型工業園區與工廠不斷進駐,需水量不斷上升,政府的水資源分配又以工業為先,農林漁牧業只好超抽地下水;而全球暖化更直指人類文明過度發展,工業廢氣汙染造成地球受創。
原因雖然要釐清並追究責任,但更重要的是未來應如何處理。面對天災常態化,過去的防洪防災系統,顯然已經不敷需求,而且颱風動向捉摸不定及影響範圍逐年擴大,國土保育與防災防洪工作不應由地方政府自行籌辦,應由中央統一編列預算及推動工程執行。
畢竟,防災防洪與國土保育,並非那裡受創才修補那裡,河川流域很少集中在單一縣市,而一些雖未被颱風重創的地區,很可能是未來的防災重點,這些地區可能與災區隸屬不同行政區,需要跨縣市協調,還有複雜的山脈地形等,地方政府未必人力、能力,應該由中央從全國的高度,成立跨部會、跨黨派的單位統一事權,進行全面防洪治水,否則治水防洪恐難有績效。
此外,凡那比颱風令許多遭莫拉克颱風重創,才稍稍復原的地區再度受創,一年來投入的人力物力付諸東流
;台灣每年都有颱風來襲,必須找出能在災後一年內,將受創災區復建完成,並能落實防災的工程流程,否則像南投神木村、高雄六龜寶來、嘉義阿里山,只要颱風侵襲,一年的工程就得重來,那就真的勞民傷財了。
王騫(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