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88}以無相布施 無心應供

文/本覺法師 圖/李鎬信 |2010.09.23
979觀看次
字級


「若於名與色,不著我、我所,非有故無憂,彼實稱比丘。」———《法句經》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據說有位婆羅門一到稻穀收成時,就會以五種方法來供養修行人。稻穀成熟後最先收割的、收割後最先脫粒的、打場後最先放進倉庫裡的、煮飯時用飯勺舀起來的第一勺,以及用湯匙從碗中舀起來的第一匙米飯。

由於他一直在生活中遵守與自己的約定,因此人們稱他為「以五種方法收穫的第一部分呈獻供養之人」,即「般查卡達雅噶婆羅門」。

為了度化般查卡達雅噶婆羅門,佛陀走向剛在飯桌前坐下的婆羅門,向他請求供養。但因他向來以新的食物來供養出家人,並以此修行,如今卻要用吃過的飯來供養佛陀,這實在令他很愧疚。

佛陀看穿了他的心思,於是為他宣說了一首偈頌:第一份也好,第二份也罷,如來皆不受罣礙而接受供養。據註釋書解釋,這與《經集》第二百一十七首偈頌有關:「依靠別人布施生活,無論獲得新的食物、吃過的食物或吃剩的渣滓,既不讚揚也不抱怨,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為聖人。」

婆羅門種田耕作,不是全新的食物決不用來布施供養,他對修行人的這種恭敬態度固然很偉大,但對以托缽乞食為生的比丘而言,不管是什麼樣的食物,都是以「無心」來應供,借此維持生命。這種淡薄平靜之心與態度,也是無比神聖的。

因此佛陀照樣接過已經吃過的半碗飯,佛陀那不受任何事物羈絆的形象深深感動了婆羅門夫婦。於是世尊再次為他們宣說上述偈頌:不論是對待身體、心靈、物質與精神,都不生起「我所擁有」的想法,也不因消失而感到憂愁,這種人稱為真正的修行人。聽完佛陀的教誨,婆羅門夫婦當場證得了阿那含果。

《法句經》與《經集》的偈頌點出了依靠托缽維生、一無所有的比丘的生活及其心態。連我自己的肉身與心靈都不屬於我自己的,吃什麼、受到何種待遇又有甚麼值得生氣或高興的呢?體悟「五蘊皆空」的道理是佛陀基本教法中的基礎。《般若心經》第一句就提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段經文值得我們重新銘記在心。

我們應該發奮努力,讓自己的內心像秋天的平原那樣富饒寬裕,學習那位一心為了讓弟子們擺脫慾望的痛苦而東奔西走的導師—佛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