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唱片,火熱上電視做宣傳來催促買氣,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僧多粥少,新人一個接一個進歌壇來搶灘,上電視打歌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幕後需要運用極精密的策畫,或動用長年累積出來的人際網脈才足以增加新人的能見度。
擦亮金字招牌
尤其在七十年代,台灣只有三家無線電視台,上電視幾同當年的聯考窄門,沒有足夠才學難以榜上有名,唱片製作人蔡淑清回憶說,那時,新聞局對閩南語歌曲有限播政策,半小時的歌唱節目只准播放一首,以至於,江蕙的《惜別的海岸》或洪榮宏的《一支小雨傘》即便買氣破了十萬張,上電視露個面還是困難重重,「我們只好另謀出路,花錢買片頭片尾曲。」她記得,連續劇一首片尾曲從八千一路飆漲到三萬元,還不一定搶得到位子:「因為電視打歌效果太好,是兵家必爭之地。」
曾不得其門而入的沈文程、陳雷等閩南語歌手就曾由本尊親自去夜市或唱片行亮相:「總而言之,無所不用其極要把歌唱紅,能上電視真是天大的事。」蔡淑清記得,國語新人也苦苦等待機會,張清芳被「嫌」個子小,眼睛小,什麼都小小的,不夠亮麗,不像明星。曾幾何時,她們一個個已變天王天后,擦亮屬於自己的金字招牌!
保持神秘不曝光
但是,假若上電視會破功,毀掉包裝後的美好幻夢,是不是乾脆別藏起來露面才較有利?把一般新人千求萬找的曝光通告暫放一邊,是不是反而能逆向致勝?事實證明,真的有保持神秘不曝光,歌先紅,人再跟進打知名度而一戰成功的例子,只要策略準確,神秘感有時候是一種優勢,激起觀眾急窺究竟的慾望,等待真面目揭曉的那一刻。
這一批新人中,以簡單學院風格打造層次感的韋禮安,就是逆向操作極成功的案例。在他之前,時光追溯到二十年前,也是平淡得沒有星味的優客李林二重唱也曾「拒絕上綜藝節目」,唱片公司先從廣播下手,讓收音機傳出如天籟般的嗓音,再由歌迷的支持,轉而由電視台展開「尋人啟事」,主動邀請這重唱二人組在節目中露面,主打歌「認錯」因此賣到缺貨。
依循這模式,韋禮安也是先播MV,然後本尊再跟進,在當今經營極困難的唱片圈,造成一股清流,市場反應也很熱烈。
假如這模式值得學習,逆向操作可以在冷颼颼的不景氣時節殺出一條血路來,創造一點奇蹟。不過,並不是每個時代都適用,上電視強力放送,應該還是打歌的主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