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棒球名將王貞治訪台,談到高雄復興少棒隊在今年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大幅領先還以盜壘、短打取分,認為如果以武士精神看待,武士也有「情」,棒球是友誼的運動,應該要有同情弱者的心。
王貞治的看法沒錯,其實很多比賽都有類似「情」的表現,譬如瓊斯杯籃球賽,中華隊(或外國隊伍)在大幅領先下,會換板凳球員上場,一來磨練年輕球員,二來也避免比數差太多,讓對方(尤其是地主國)難堪。
不過,很多比賽分差已很大,但轉播的球評常說,某隊拚戰精神十足,即使分數遙遙領先,仍認真打球,具有十足「運動家精神」,那麼,該如何看待運動家精神與武士精神?眼見要贏了就「放水」,會不會反而讓對方覺得被羞辱?
復興少棒隊教練何通宇說,「球員絕沒有要故意羞辱對方」,因此,大幅領先還盜壘、短打取分,究竟是沒有武士精神,還是具有運動家精神?恐怕是見仁見智。
其次,球是圓的,比賽勝負難料。何通宇說,二○○七年選拔賽,球隊在第五局還領先八分,結果在兩人出局、兩好球下,硬被對方後來居上得了十四分,戰局逆轉,因此,若講究武士「情」的精神,而大意失荊州,恐怕沒有球隊樂見。
何通宇還說,國情不同,「比數懸殊的比賽,台灣會以短打讓對方好守備,比賽快點結束;但在國外,短打會被覺得是羞辱」,這種看法不見得對,畢竟短打是戰術之一,雖無關羞辱,但對方也未必好守備,倒是比賽若要考慮「不同國情」,豈不是很為難?輸贏、分數之間,都要考慮對方的「情」,恐怕比戰術拿捏還頭痛。
筆者同意王貞治所言「棒球是友誼的運動」,但也認為,任何比賽都兼有友誼與競技性質,真正的運動家與武士精神應是「勝不驕,敗不餒」,如此就不會有羞辱與否的問題,大家也更會有「享受過程」的愉悅。
陳澤(桃園市/體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