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孟子曰:「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離婁章句上〉
讀懂名句
孟子說:「現在有具備仁愛之心或有仁愛名聲的君王,百姓卻感受不到他的恩澤,也無法成為後世效法的對象,是因為沒有實施先王之道的緣故呀。所以說:只有仁心是不足以治理國家,只有治術也無法推行仁政。」
名句故事
孟子以為,一個名垂千古、足以為後世傳誦、效法的政治,必須結合仁心與仁術,缺一不可。他舉出,離婁的眼力很好、公輸子的手藝很好,但是如果沒有搭配圓規、直尺,也無法畫出圓形與正方形。意思是說,一個人本身具備很好的才華,必須要透過一個妥善的介面,才能夠將這個才幹發揮出來,達到有效益的目的。
因此,孟子強調要施行仁政者,「仁心」與「治術」皆不可偏廢,這個「人」的條件相對地重要起來。又誠如荀子所說:「有治人,無治法」(《荀子‧君道》),就是批評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們忽略了賢德之人的重要性,一昧講權勢、權力的展現,這樣是難以得到天下人的信服。然而,荀子得其一、也失其一,如果一個國家「無治法」,國家綱紀定會蕩然無存,即使有賢德之人,都不見得會出現好的治績。可見人與法是互相影響的。
《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可見施政者的重要性,有正確的人在位,方能夠主導出正確的施政方向。當然「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掌握治國的君王也必須是一個通權達變之人,斟酌損益,不拘泥於人情、也不拘泥於法理,才能對國家機制運籌帷幄。
新說名句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說:「論者謂有治人無治法,吾以為有治法而後有治人。」這句話是針對當時明朝專制體制,特別是宦官或東廠錦衣衛這樣的角色,把持朝政,造成許多賢達之士無法施展抱負,宦官、外戚或特別為擴張皇權所設置的機構,都是因為國家體制不善所造成的,這會限制法治所能展現的裁量權。一旦政治失去裁量權,反倒成為以「人治」為主,容易造成國家體制的混亂。因此黃宗羲認為,要先有治法,有良好的國家運作制度,才會出現真正可以治理國家的人。
余建文先生在〈人權、民主與法治〉一文中,討論到法家與儒家的治術。他認為法家的法制可以讓君王成為全國唯一「自由的個人」,人民只是單純的被統治者;而儒家卻強烈認識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因此重視將刑法落實到人的精神層面,落實的介面就是透過道德,執行的方法是透過禮樂。余先生更說,可惜儒家無法進一步「建立人民參與的、以道德精神為本的民主立法機制」。想必這就是儒家最大的缺失與問題,目的與理想都規畫好了,執行的方法與解決現困的方法卻很欠缺,所以法家就後來居上了。
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有一篇蔡舒帆同學寫的〈網路世界的秩序與規範〉,探討無國界的網路世界,如何實施網路規範以避免網路犯罪、維持網路世界的秩序。蔡同學以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網民基本的網上禮儀、網路規範的遵守等資訊素養的具備,如何成為一個有榮譽心的網民」,這些都是建構網路世界規範時,都必須要考慮到的因素。
其實像現在網路上盛行的拍賣活動,常常出現賣者詐騙的問題,還有商品品質保證或商品退貨的問題,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規範,過濾這些網路展示商品必須的條件,就是網路秩序建立一個很好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