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病因可分成以下幾類:
一、退化性的病因:如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症)、額顳葉退化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退化性病症所引起。
二、血管性的病因:因腦血管疾病如腦梗塞、腦內出血或是蜘蛛膜下腔出血而導致的失智症。
三、可治療性的病因:如慢性腦膜炎、腦炎、硬腦膜下血腫、代謝性腦病變和水腦症,這類疾病所導致的失智症如加以適當治療,通常病況會得到改善。
常見失智症表現
老年失智症的症狀可區分為認知症狀與非認知症狀。認知症狀是指,老年失智症的病人,在早期常有記憶障礙,對於很久以前的事還記得,當問起最近事情時,才會覺得有記憶減退的情況。
之後病人隨著疾病的進展,認知功能會逐步退化、語言出現空洞化現象,到了中期就會連過去都很熟的事情也記不住,語言也常出現命名錯誤,到了末期,病人已無法回憶任何過往的事,也無法有任何言語的表達。
非認知症狀則指,約有四分之三的老年失智症患者,在病程中的某一時期會出現症狀。例如精神病狀:如幻覺和妄想;行為問題:如激動行為、怪異行為、冷漠、去抑制化;情緒問題:如焦慮、憂鬱;驅力障礙:如睡眠、飲食、性慾改變等問題。
至於血管性失智症的進展較不定,它取決於中風次數的多寡和中風發生的位置,一般而言血管性失智症是以記憶喪失、反應遲鈍和步態變小開始。隨著中風次數的累積,家屬也會覺得中風後病人的情況一次比一次差。在初期家屬會覺得病人變得遲鈍、不想活動,常常需要不斷的催促。
之後,病人不但不能協助做家事、也無法自行吃藥,更無法處理金錢,最後連吃飯、穿衣、洗澡、大小便、行走都需要他人協助,這時就會常臥床,最終將如同到退化性失智症的痴呆期,完全需要他人照料。
台灣地區最常見的失智症是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再其次才是可治療性失智症。過去由於無任何有效治療方法,使得醫護人員在面對這一類疾病時,總覺得力不從心。近年來由於新藥物出現,情況已改觀,出現症狀應及早診斷、及早處置,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為慈悲基金會護智中心委員醫師、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神經科醫師 徐榮隆)、(本專欄每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