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沈世宏下台!」、「要二階環評!」八月最後一天,今年首個登陸的南修颱風帶來傾盆大雨,環保署外卻擠滿抗議人潮,署內四樓的環評大會會場內,不時可聽到樓下傳來的怒吼聲浪;在風聲、雨聲、抗議聲中,以環保署長沈世宏為首的環評委員會做出決議:中科三期后里基地(七星農場)環評案,有條件通過審查。
繼中科四期在七月三十一日,被高等行政法院認定「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判決暫時停工,中科三期隨後也被高等行政法院判以停工假處分,頓時震撼行政院、國科會、環保署和投資業者;紛紛擾擾近一個月,中科三期環評報告終於通過補件審查,環保署和國科會也片面宣稱該開發案得以繼續動工興建。然而,環境和制度爭議卻不會就此止息。
環評粗糙 后里哭泣
中科三期開發案於四年前的環評大會中,以十票贊成、八票反對,首度闖關成功;但該案環評結論不但漏洞百出,連健康風險評估報告都付之闕如,先前審查過程中,更發生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現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打電話向環委表達「關切」的事件,最後,其中七位未曾參與實質審查的政府部會代表委員,全部投下贊成票。
如此粗糙、罔顧地方民意和社會公義的結果,當場讓數位環評委員憤而離席辭職,痛批政治力強勢介入環評專業審查、「環評已死」;中科三期不久後,再獲營建署開發許可,整地動工成為定局,中科三期最大投資廠商、全球面板業龍頭友達光電則在九十七年開始興廠。
爾後,廠區中含稀有重金屬的光電業廢汙水,不斷排入當地的牛稠坑溝,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砷等空汙物也漫天飄流;因牛稠坑溝是當地農民主要灌溉水源,居民又多使用地下水,后里鄉公館村長馮詠淮痛陳,中科三期汙水讓河水導電度值一度飆破五千μmho/cm(導電值測量單位,一般安全值應在四千以內),不但影響農作物生長,空氣、土壤和地下水品質也堪憂。
補件重審 徒具形式
環評的不義,讓當地居民和環保團體展開長達四年的抗爭行動:林三加、詹順貴、文魯彬等,長期關心環境、參與環保運動的律師,義務協助農民向台北行政法院控告環保署操弄環評,終在今年一月底,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環保署上訴,正式撤銷環評結論定讞,創下國內大型開發案首例。但環保署卻表示中科三期「曾」依法完成並通過所有審查程序、只需補件再審,無法下令停工。
環團律師不服再提告,高等行政法院進而下達假處分命令,要求「停止所有營運開發行為」,但行政院各部會口徑一致,宣布「停工不停產」,行政院長吳敦義甚至「掛保證」:中科三期可在八月底完成環評程序、重啟開發。
行政法院否決中科環評的原因,在於環評書欠缺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環保署也重啟審查,但多次會議下來,中科急就章提出的報告仍不被專家學者接受;台大獸醫學院教授周晉澄就指出,中科只將三期廠區汙染致癌率獨立出來做評估,卻不將當地原有的健康風險值加總,數據完全失真,而廠商的生產清單,包括原物料和排放空汙物等基本資訊,在中科最後一次報告中也完全付之闕如。
即使如此,環署卻未再召開專家會議繼續審查,反而要求中科補件、逕付環評專案小組審查;爾後,環評專案小組會議、環評大會託詞「風險在可接受範圍內」、陸續表決「有條件通過」。
中科三期第二次越過開發的門檻,一如行政院預期。而建廠中的友達、已產製商品的旭能等廠商,始終未曾停工。
環評法戰 硝煙未息
回顧中科三期四年來前後兩次的環評過程,猶如「倒帶重播」:相同的「有條件」通過結論、相同的制度漏洞和憤怒的民心,不同的只是多了份殘缺不堪的健康風險評估和中科的環保承諾,仍無法給予社會大眾一個清楚明確的交代。
中科三期環評雖然通過,但先前環保署、國科會向行政法院提出的抗告卻雙雙遭到駁回,表示行政法院仍認定必須停工,環團和農民們也繼續提出要求廠商停工的公民訴訟;儘管如此,尚未進行開發的中科四期停工判決,卻被最高行政法院打回高院重審,未來事件如何發展,經濟、環保怎樣雙贏,國人仍須關注、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