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細胞遺傳物質經傳訊核醣核酸轉譯成為蛋白質,昨天由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素幸實驗室發表研究成果指出,尺寸不同的微型核醣核酸(miR
-NA)影響核醣核酸靜默作用,有助研究生物疾病控制等。
這篇研究論文已經於八月刊登在國際重量級專業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吳素幸表示,細胞遺傳物質(DNA)經傳訊核醣核酸(mRNA)轉譯成為蛋白質,但當miRNAs與mRNA作用時,就無法成為蛋白質,反而會形成小型干擾核醣核酸(siRNA),再干擾mRNA形成蛋白質。
吳素幸說,miRNA會破壞mRNA製造蛋白質的功能,而長度二十二個核←酸的微型核醣核酸(miRNA)僅占植物的百分之十,會誘發次級小型干擾核醣核酸的生合成,進而促進植物的核醣核酸靜默作用,無法形成蛋白質。
吳素幸表示,植物大部分是二十一個核←酸,但如果植物病毒入侵,希望迅速消滅植物病毒,用二十二個miRNA比較能有效率的消滅。
中研院表示,這個發現可協助科學家更深入瞭解核醣核酸靜默作用產生的分子機制,也為應用核醣核酸靜默作用於生物抵抗惡劣環境或疾病的控制帶來契機。
吳素幸說,未來將可較有效解決植物疾病感染問題,如果動物模式相同,也可比照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