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癲癇患者因腦部不正常放電,導致不自主抽搐,雖然多數規律服藥即可控制,但部分患者屬於藥物枉效的「頑固型癲癇」,醫師指出,若無法或不適合進行開顱手術,可以考慮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透過穩定、微量的放電刺激,可緩解癲癇頻率,不過目前健保尚未給付,自費需百萬元。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王傳育表示,迷走神經刺激器類似心臟調節器,是將發電器安置在左胸接近腋下的皮膚內,因此不像開顱手術有大失血風險,國內兩年前開始使用這項治療法,臨床研究顯示,植入後一年半可達最佳治療效果,可讓一半以上的頑固型癲癇患者,平均降低五成的發作次數。
最近他收治一名因罕見疾病「平腦症」誘發頑固型癲癇的女童,女童本來每天均發作二十分鐘,也影響到語言能力,說話只能以「是」、「否」的單字回答,使用這項治療法後,癲癇症狀縮短為四天發作五分鐘,刺激迷走神經也微調了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進而改善語言等高階功能,女童現在可以用句子跟旁人溝通。
但迷走神經刺激器沒有健保給付,王傳育建議患者仍應以藥物控制為首選,若真的控制不佳或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加上不適合使用開顱手術且具備此經濟條件時,再考慮此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