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台北報導】環保署環境檢驗所昨天公布最新一期淡水河新店溪流域魚類生態調查結果,魚種較去年的二十七種大幅增為三十八種,創近年來新高,絕跡二十多年的日本禿頭鯊(和尚魚)等都在中下游出現;環檢所指出,淡水河水質改善和魚種增加,顯見台北縣市致力於提升汙水處理設備和能力,已看到成效。
環檢所約十九年前開始進行淡水河魚類生態調查,平均兩、三年進行一次,這次針對北市青年公園至翡翠水庫的新店溪河段做調查,發現三十八魚種,為近年最多,比九十二年時多了一倍。
環檢所研究員楊喜男表示,依水質汙染程度不同,河川內的鑑定魚種也有所不同,未受汙染河段可見←魚出現,普通汙染河段可見溪哥魚種,嚴重汙染水域常見大眼海鰱、吳郭魚、泰國鱧魚、大鱗鯔、琵琶鼠等。
他說,這次調查,包括洄游型的日本禿頭鯊、眼斑厚唇鯊,以及翹嘴紅←(總統魚)都出現蹤影,河水溶氧量也達每公升四至五毫克,為中低汙染級數。
環檢所長阮國棟指出,大台北的民生、工業汙水處理量近年來不斷提升,放流水造成河川環境影響的程度也降低,如台北市汙水下水道接管率達八成,迪化汙水廠每天可處理五十萬噸汙水、內湖汙水廠十幾萬噸,北縣八里汙水廠目前達每天兩百萬公噸,若未來進一步提升接管率,更上看五百萬噸,淡水河水質可望繼續改善。
阮國棟以英國泰晤士河費時四十年整治、使鮭魚回流的過程為例,指淡水河若想回復到以往香魚充斥的榮景,河水溶氧量必須提升至每公升六至七毫克,可能需要約二十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