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告訴我,他的兒子剛滿三歲時,有一天在學校老師的桌上,看到了一疊書非常靠近桌邊,孩子就指著那堆書對老師說:「Tina老師,你的書『搖搖欲墜』了。」老師聽到這句話非常興奮,等同仁去接孩子時,老師就急著問同仁,是不是在家裡有教過成語?不然孩子怎麼會說出這樣的句子呢?這位同仁告訴老師:「其實,這句話出自《劍獅出巡》這本圖畫書,有一陣子孩子非常喜歡,所以幾乎天天都要聽上幾遍,只是沒想到孩子可以用對地方,真的滿有趣的。」
我想,這位同仁聽到老師這樣說,心裡一定非常開心,因為他長期跟孩子經營親子共讀的這個過程有了具體的回饋。
我的辦公室裡有一張鱷魚的畫,那是Christopher畫的。某天晚上Christopher告訴我:「媽咪!我很想要畫畫。」我就給了他一些A4的紙讓他可以隨意的塗鴉,畫了大約三、四張圖,Christopher的畫漸漸有了具體的鱷魚形象出來了。我好驚訝三歲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因此我問他:「你在哪裡有看到這樣的鱷魚呢?」他說「在動物園裡」,我回想著,Christopher的確很喜歡去動物園,在觀察動物的的過程中,他常常很仔細、觀察許久才肯離開,所以他畫中的鱷魚有兩個眼睛、有整齊的兩排牙齒,非常的細膩有意思。
我認為這也是一種閱讀的回饋,孩子透過生活的觀察,也是在進行閱讀的工作。
您如果也看過、聽過孩子因長期閱讀的input,而有了 output的回饋,那真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其實,孩子原本就是一個小小觀察家,他們能從繪本中讀到很細小、很細微的地方,這些圖畫或許是文字中沒有提到,或者是作者想傳達更多想法的意象;但成人經常因為讀了文字,就忽略了這些細節。孩子們不一樣,愈小的孩子因為看不懂字,所以當媽媽在念文字時,他們總能非常認真的看這些圖畫,因而延伸出更多的想像與故事情節。
Sabrina有一本書《Fairies》,那是非常厚的一本書,書裡講的是好幾位小精靈所發生的故事,這些不同的精靈們都有各自的才藝與個性,儼然就是一本圖畫小說了。當我第一看看到Sabrina獨立在閱讀,我就問她「你看得懂嗎?」她點點頭,後來,我看她上廁所的時候也會帶書進去讀、坐著休息的時候也會讀,我很欣賞Sabrina閱讀的美麗畫面。因此,我現在也跟著她一起讀這本書了,而且我們會互相提醒,只要看到一個段落,就一起分享、討論。
我想,這也是一種幫助孩子output的方式吧!透過討論,我既可以了解Sabrina是否讀懂書的內容,我也可以開始跟她有共同的話題,了解她喜歡的東西,那真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