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國內新生兒不但逐年減少、性別失衡情形也愈來愈嚴重,衛生署發現坊間有醫療院所標榜「包生男」,違法替民眾從事產前性別鑑定,甚至因此篩選胚胎或施以墮胎等處置,目前已經成立工作小組,鎖定接生性別比例明顯異常的十九家醫療院所與四十九名接生醫師,以及在網路宣稱提供性別鑑定的名單,將會同地方衛生局進行查察。
自然情形下,男、女嬰出生比例約為一點零五比一,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表示,若超過一點零六比一則是異常,然而國內去年男、女嬰失衡到一點零八比一,今年上半年更衝高到一點一一比一,「生男」不只是期望,更因性別篩檢的醫學技術進步,更加推波助瀾。
衛生署早在民國八十九年、九十五年申明,除了有些遺傳疾病是跟性別有關,基於診斷的需求可從事產前性別篩檢,否則一概不能篩選胎兒性別;今年六月再針對初生性別比例居前百分之十與百分之二十五的院所及醫師,函文告知他們接生的嬰兒有明顯性別失衡。
如果醫師違法檢驗性別甚至幫忙墮胎,依醫師法可送醫師懲戒委員會,一般可處十至五十萬元罰鍰,最重可廢止醫師證書。醫療院所若有此違法行為,依醫療法可處五至五十萬元罰鍰,最重可廢止開業執照。
台北榮總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昇平表示,母血篩檢率雖可達百分之九十五,意味著仍有百分之五的失誤,可能源自兩次孕期太接近造成干擾,或是採檢技術不佳,要取胎兒細胞卻誤取到母體細胞;絨毛膜取樣篩檢法可能帶來流產或是嬰兒畸形的後遺症;人工生殖者即使採用精蟲分離術,必須要做昂貴的胚胎篩檢才準確。
「篩檢出來不符預期,就可扼殺嗎?」張昇平強調,有許多不孕夫妻,連求有都未必可得,況且胎兒生下來能健康、順利教養長大,這或許才是做父母更應關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