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琨綜合報導】「新疆歷史文獻暨古籍保護成果展」日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開展,首次全面展示新疆珍貴歷史文獻,其中被譽為最早劇本的《彌勒會見記》,該館即典藏兩種版本,十分珍貴,有極重要的學術和文獻價值。
《彌勒會見記》是講述未來佛彌勒生平事蹟的一部原始劇本,描述彌勒菩薩上兜率天,以及在彌勒淨土的趣事見聞,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劇本。
該作品以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優美的語言對白,傳播佛教思想,在西元九至十世紀流行彌勒崇拜的土魯番地區,廣受信眾歡迎。
經專家辨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藏的佛教文學作品《彌勒會見記》,是回鶻文寫本。此殘本,共二百九十三葉(五百八十六面),每葉寬二十二公分,長四十四公分,此種裝幀稱梵夾裝。
根據此書的跋語,《彌勒會見記》最早是由聖月菩薩大師從印度語譯為吐火羅語,再由智護法師譯為回鶻語。其具體抄寫時間學術界有不同說法,從八世紀中至十一世紀。據大陸學者耿世民研究,此書至少有三個人,於西元一○六七年抄寫完成。抄經寫回鶻文《彌勒會見記》作為一部早期的戲劇作品,在維吾爾文學史和中國戲劇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一九七四年底,回鶻文《彌勒會見記》的母本—吐火羅文寫本也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
這部殘本,現存殘頁四十四葉(八十八面),曾被火燒,殘損嚴重,大多數殘頁僅剩幾個字,且紙色發黃,頁序混亂,整理、解讀較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