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女報人呂碧城

林天宏 |2010.08.12
1775觀看次
字級

呂碧城(一八八四~一九四八年)安徽旌德人,中國第一位報紙女編輯,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



慈禧剛剛駕崩,有「華北第一報」之稱的《大公報》上,就登出了一篇炮轟這個獨裁者的奇文,題為〈百字令〉,作者即是大公報的第一位女編輯,名為呂碧城。

文中大意,慈禧在主持朝政的近半個世紀中,把國家搞得一塌糊塗,邊疆大片領土、國庫中大把銀錢,全都送給西洋諸國,她到陰曹地府後,哪有臉面去見漢朝的呂后與唐朝的武則天?文邊還配有作者手繪慈禧畫像,亦是醜態可掬。

此時正值大清帝國搖搖欲墜之際,這篇不到百字的小文,如同滴落油鍋中的火星,炸起了一片喧囂。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甚至動了殺心,呂碧城聞訊,不得不離開報館,前往歐美遊歷。

《大公報》並未因這位女編輯的離去而失色,而在這家中國新聞史上壽命最長、影響最大、聲譽最盛的報館的歷史上,呂碧城無疑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名字。

不過,她與大公報的相遇,只是一個巧合。

因為生性獨立自主,這位安徽女子離家至天津,寫信向居住在《大公報》報館的友人求援。時任《大公報》總經理的英斂之無意間讀得此信,便被信中文采所折服,親自聘請到《大公報》擔任編輯工作。於是她也成為中國新聞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女報人。

一九○四~一九○八年,在任《大公報》主筆期間,呂碧城發表了大量尊重女權、倡導婦女解放的雜文,一時間,「坊間皆傳呂碧城」,人們在紛紛猜測,這個橫空出世的女編輯,究竟是何許人?

有人把她和當時名噪一時的「鑑湖女俠」││秋瑾,畫上了等號,因為秋瑾出道初期,也曾使用過「碧城」的筆名。但少有人知的是,當秋瑾看過呂碧城的文章後,擊掌叫好,從此再不使用這個名字。

一九○七年,這兩位民國史上的奇女子在天津見面。兩人相見恨晚,當晚,兩人便同臥一床,徹夜長談,由此結為知己。同年,秋瑾創辦《中國女報》,呂碧城為其撰寫首期發刊詞。

秋瑾蒙難後,中國報館「皆失聲」,呂碧城則用英文寫了一篇〈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讓整個世界認識了這位中國女革命家。

此時,無人敢為秋瑾收屍,呂碧城冒著極大風險安葬了好友。看守清軍得知此人就是譽滿華夏的呂碧城,也無可奈何。

出遊歐美後,她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兼上海《時報》特約記者,撰寫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讓中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

數年後,呂碧城再度隻身出國,漫遊歐美,達七年之久,她的文章先後連載於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半月》雜誌,字字珠璣,膾炙人口,傳誦一時。

她無疑是民國女子中的一個「另類」,獨立有主見,這也體現在她那身時尚新潮甚至頗為特異的服飾上。某次集會,她別出心裁地穿了一身「孔雀服」,在時人的記載中,她「著黑色薄紗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繡孔雀翎,頭上插翠羽數枝,美豔有如仙子。」

她的身邊從不缺乏追求者,在這份長長的名單上,有袁世凱之子袁寒雲以及李鴻章的後輩等。不過據說這個眼光頗高的女人,只看上了梁啟超和汪精衛,但她又嫌棄梁啟超年紀太大(比她大九歲),汪精衛年紀太小(與她同歲)。

在報人聲譽最為鼎盛時,她應時任大總統袁世凱之邀,入新華門任其機要祕書。但政治並非報人所長,袁世凱及其追隨者之所為,令呂心灰意懶。

辭職後,她攜母移居上海,後信佛避世。中國新聞史上再也見不著這位女報人的名字。

之後她戒殺護生皈依佛教,常持誦「南無阿彌陀佛」,並深研佛理,著述翻譯佛學著作。晚年時,她有機會重遊北京,在新華門前,有人聽到,她反復吟誦李清照的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一九四八年,這位終身未婚的民國奇女子,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麵成丸,投於香港海面。中國第一女報人,便隨著滔滔海潮,自此消失無蹤。

(本文轉載自《中國青年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