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儒許衡在《魯齋遺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大凡為人件件從那正心上得來,自然有個主張,不胡亂行事。又如前賢說道學好的人如造塔兒一般,一步高如一步……天下事不揀甚麼公事都從那正心上做得出來,撇不得那正心兩個字……備細量正心是《大學》的好法度。(《遺書》卷三,《大學要略》) 。
許衡把「正心」這件事當作「修身」的「法度」,視為「造塔」,並能「平天下的體例」,從人性論進一層論證了修身的必要性。由此可知,「心正」則可明是非,不胡亂行事。
正心猶之乎「造塔」,步步攀高,是有漸行性的,而非一蹴可幾,若能達到道德顛峰,或可稱為至善境界,則天下之公事則莫不是正心所為。
而且,更重要的是「備細量正心是《大學》的好法度」,意指可將此作為圭臬加以尊奉。
類似的言論,亦可見於〈大學要略〉:「如人身上有塵垢,今日洗了明日又洗,每日洗得身上乾淨。若一日不洗呵,便塵垢生出來,恰是人心裡常常思量呵公事,每日行著不教錯了。」
許衡把修身的過程視為一種德性的積累工夫,需要持之以恆,而且,他把修養成果進行量化,將聚德分數的多寡判定品性的好壞和人格的高低:「精美之氣所得的分數是明德存的分數,不敵濁惡所得的分數便是明德暗塞了的分數,明德止存得二三分則為下等人,存得七八分則為上等人,存得一半則為中等人……五分以下則為惡……五分以上則為善。」
雖說人格和道德品性的高低好壞以分數進行度量不見得公允,然而卻非毫無意義,而能在此基礎上得知德性培養的重要,也需要更多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