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考錄取率再創新高,但有四千七百八十八名缺額,因此有人主張不應讓大學之門再變窄,即不該設限,要百分之百錄取,筆者有不同看法。
目前我國的大學、高中尚不屬義務教育,必須通過考試或推甄才能入學,考試或推甄難道不是門檻?既有門檻,設限天經地義,否則就該採國小免試升國中的方式,依戶籍分發,何苦勞師動眾「大烤」一番,才「不設限」?撇開浪費公帑和人力不說,無端增加弱勢族群經濟負擔,徒惹民怨,這無異「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再者,不管是不是讀書的料,統統進大學,造成不少畢業生既無一技之長,又以「我是大學生」自我膨脹,不願屈就低薪、勞力工作,如今社會充斥「啃老族」之類的宅男宅女,難道「廣設大學」導致入學幾不設限的政策,不是罪魁禍首?
另一個可怕現象是,公家機構錄用新進人員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淘汰,肇因於民族性太過重人情,太愛走後門、鑽漏洞,過去有大學這道窄門,大致可過濾出較優秀的人才,所以「寒門可以出仕」,考上大學曾被視為「鯉躍龍門」。
但近年來廣開大學之門後,大學生猶如過江之鯽,除了國家公職考試尚有公平性外,政府單位和公營機構甚至學校教職,誰敢說沒有託人情、攀勢力、花銀子等找門路、走「地下道」弊端?結果真正的才俊出不了頭,家庭有錢有勢,交遊廣闊者,那怕是「阿斗」也可端鐵飯碗,這難道是國家、社會之福?所以,大學之門必須適度縮窄。
李應命(雲縣斗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