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課也要繳費 不加班就扣錢 制度失去習技價值 教部放寬進用門檻 弱勢更弱勢

建教生議題一直無人關注,為避免三萬五千個建教生變質,淪為「賤價生」,全國家長協會等十個團體宣布成立「建教生權益促進聯盟」,將展開一連串捍衛建教生權益行動。
筆者日前投書本報指出,政府應建立機制保護建教生。這次聯盟首要行動是,反對教育部立法「放寬」建教生可以夜間工作,並將建教生進用門檻由四分之一提高為三分之一,其次則是設立申訴管道,呼籲受不當剝削的建教生提出申訴。也有學生表示,教部規定不能超時加班,反而被迫離開工廠,下學期轉而就讀夜校。
其次,建教生制度開辦至今四十年,建教生制度依然存在,但已失去學習技術的基本價值,而是淪為部分廠商替代一般勞工的「廉價勞工」,現況是「不加班就扣錢」、「不配合就退場」、「東西做壞要賠錢」、「沒有技術,只有加班」、「不上課也要繳學費」。此舉不僅衝擊正常勞動力的供需平衡,受害最深的更是這群經濟弱勢的建教生及家庭。
「本勞不做,外勞做,外勞不做,建教生做」,這是業界琅琅上口的順口溜。筆者認為,一般刻板印象以為,這些十七、八歲的建教生是不愛讀書的一群,實際上,這些人因家庭經濟弱勢,無法承擔高學費,只好選擇建教合作,習得一技之長,減輕家庭負擔,卻反而成為學校與部分企業共同剝削的「賤價生」。
筆者認為,建教生不是學習與一技之長的雙重保障,而是學費與勞動的「雙重剝削」。台灣建教生已是下等勞工,勞動條件是否應再鬆綁,值得三思。而建教生一綁約就是三年,不適用基本工資,只給生活津貼,不像工讀生流動性高,更讓企業趨之若騖。高學費制度助長下,經濟弱勢家庭孩子恐成為最大的建教生受害群。古志誠(台北市/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