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吳清基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強調,學童健康很重要,教育部想在國中小推「愛眼操」,但有老師反對,令他感嘆「教師的愛心到那裡去?」台北縣長周錫瑋直言,教育應是令人感動的事業,若是天天爭權對抗,「沒資格做老師」。他當場宣布,下學期北縣要推動醫師到學校幫小朋友治療眼睛。
教育部長和台北縣長的感慨,相信也是許多家長和民眾的感慨,自古,社會就賦予老師崇高地位,更賦予與學生密切關係。所謂「天地君親師」,老師在人倫的關係中,與天、地、君主、尊親並列,地位之高,關係之密不言可喻。自古也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良師益友」、「亦師亦友」的說法,可見老師在學生一生中,依年齡大小、關係深淺、階段不同,扮演不同角色,影響深遠。
曾幾何時,老師被譏為「知識販賣者」(也有老師如此自我定位),一般歸咎時代不同,價值觀改變,自我意識高漲,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老師上街頭爭權益;老師組工會要求罷教權;老師搖旗吶喊抗議,一時忘了「我是誰」,也忘了教育英才的崇高責任。
也許有人說,教師也是人,爭取權益,無可厚非,難以苛求。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托詞,是自我強辯,因為當初投入教職,就應該把作育英才列為第一,怎能忘了初心?
現在社會對立,衝突頻生,解決之道應找尋平衡點,讓多數人接受,創造「雙贏」,甚至「三贏」。教育部有意在國中小推「愛眼操」,出發點是為學生健康,值得鼓勵,部分教師卻認為會影響工作時間;任何事情推展都應考量情理法,雙方說詞,於情於理於法是否站得住腳,應是最大前提,不妨理性對談,是否把健康操時間安排在作息時間內,師生一起做,也能增加感情。
莆田客(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