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線屬於較本土的麵食,口感較軟,常被定位為老人與小孩的食品。
(圖/本報資料照片)
麵線也是吉祥的食品,拜天公、為老人做生日或女兒下聘時,都少不了麵線。過生日,有錢人吃豬腳麵線;窮人則是麵線加個蛋。有句俗諺:「麵龜軟朽朽,麵線爬過橋,豬腳雙平剮」,意思是說紅龜軟綿綿,麵線又Q又長,豬腳肥得要對剖,讚美禮物的豐厚。
早年麵線都用日曬風乾,收成後的農田或大埕、廟庭,都可看到麵線飄揚。遇到陰雨綿綿,麵線會發酸、敗壞,所以要加很多鹽方便保存,煮時要先用開水燙過,才不會太鹹。煮麵線要大火水滾才放下,不宜煮太久,否則會餬成一糰。
最簡單的煮法,是水煮開後撈起,用麻油或苦茶油攪拌,許多人以此進補,也可用麻油爆薑,水滾,放進燙好的麵線,起鍋時淋點米酒。
現代人較常吃的是麵線餬、蚵仔麵線、大腸麵線、當歸麵線。素食可加素料,如麵筋、麵腸、香菇蒂、當歸等。麵線易熟,所有作料應先處理好,再加進去,起鍋前記得芶芡,口感較佳,不要忘了滴麻油、香醋、胡椒粉,並加點香菜或香椿,喜歡辣味可滴辣油。
市場上也有蒸過或速食麵線,雖不易餬爛,不過口感不道地,有人不喜歡。
「煮麵線加醬油」,被揶揄外行,千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