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沾點邊 媒體就封「台灣之光」 成就來自苦學、訓練和完善的制度 與血統無關
媒體消費台裔人才,真是到了竭盡所能地步。

第一個加入美國職籃NBA的台裔球員林書豪,被封為「台灣之光」,但他十年前就到美國,籃球成就跟台灣扯不上關係,是靠他下的苦功,及能培養有才華年輕人的美國籃球制度。
台灣可說沒有功勞,卻非常樂於沾光,林書豪如此,世界盃足球賽期間,一名台裔法籍選手,加入歐洲職業隊時,也被台灣的媒體硬冠上台灣之光。
我認為,近年來媒體報導的台灣之光,不但過於浮濫,而且是挾帶著「福佬沙文主義」吃人家豆腐,有些傑出人士沒在台灣受過一天正規教育,甚至只有一部分台灣人血統,卻因在國際上有了成就,就自封人家為台灣之光,這是什麼邏輯?
消費傑出台裔人士,反映的是台灣過度自卑,只要有台裔人士在國際上有成就,馬上要沾光,以表示台灣是很好、很強的,然而,台灣從來就沒有不好,卻因這些沾光與消費傑出人士,讓人遺憾。
按媒體對台裔人士的加封,全球三千萬海外華人有多少是出身中國大陸,台灣有多少人的祖先是出身中國,而美國人口更幾乎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然而似乎沒看過有國家的媒體和台灣一樣,那麼喜歡沾別人光。
血統論是最要不得的種族沙文主義,當年希特勒就是高舉亞利安人至上論,以猶太人血統骯髒為由,發起超大規模的種族屠殺。
科學家研究早已發現,遺傳影響一個人的成就最多只占百分之二十五,成就主要來自後天的學習與訓練,林書豪能進入NBA是因美國社會提供的機會和訓練,台灣媒體不知藉機檢討體育發展困境,反而不斷歌頌林書豪等台裔人士,不斷封人家台灣之光。
更誇張的是,竟有媒體問林書豪是否要代表台灣出賽,人家當然客氣的推辭,但實際上明明不可能,台灣媒體卻很愛一廂情願。
說來好笑,媒體對本土傑出運動選手,也只知在他們成名後,丟給台灣之光封號,然後開始消費,以換取閱聽率,即便檢討體育政策,也未見有實質改善,以台灣體育環境和對優秀選手的消費,我想傑出人才可能滿害怕的,只是畏懼媒體,只好保持距離,任其消費,然而改善體育環境的機會,就在一次次模糊焦點的消費台灣之光下錯失了,令人遺憾。
禹雋(台北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