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進行九年一貫課綱微調,將國語改稱為「華語」。
此次微調美其名是為了避免混淆,與客語、閩南語及原住民語等名稱有更明顯的區分,但不免令人質疑政治的意涵大於實際;而且,教育部表示是在課綱的文字上做一些修正,但絕大多數的第一線教師,真正在意的並非學科的名稱問題,而是內涵,及如何確實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就內涵而言,除了國小修辭學教學及納入考題等為人詬病現象外,還有像部分語詞的讀音屢屢變動,使得教師也不清楚正確讀音,有時連教育部的線上詞語典,也與教科書上的讀音有出入,甚至是錯誤的,這些都是亟待改進,卻又未被正視的問題。
此外,近來政府積極推動的閱讀課程,如何進一步與課文內容連結,使學生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也是值得研究的議題。目前,大部分學校推動閱讀的作法,是在語文課外,再增加一至二堂閱讀課,表面上閱讀的範圍加廣了,實際上卻少了深化,因此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仍有限,唯有銜接兩者,問題才可能改善。
目前在台灣,教育的重要性仍無法超越政治,但教育官員起碼可試著增加內容的實質意涵,因為學童的成長是無法重來的,錯過了學習黃金期,一切都只是空談。
李學(嘉義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