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花蓮訊】阿美族傳統陶器因易破損,鐵器引進後快速消失,阿美族退伍中校古拉斯在部落全力傳承。
阿美族傳統陶器早年最大的製作和集散中心,在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古拉斯(漢名為蔡賢忠)說,太巴塱地區製作的阿美陶多是對外以物易物,也有販售,範圍北到花蓮市、南到台東,但後來逐漸沒落。
製作阿美陶的另一重鎮是花蓮縣豐濱鄉的貓公部落,古拉斯表示,貓公部落的阿美陶燒製技術較為獨特,但因當地交通不便,並未大量向外散播,主要是部落內部自製自用,屬於部落傳統生活文化的一環。
古拉斯說,日治時代引進鐵器後,直到民國七十五年重振阿美陶的行動展開前,阿美陶製作約有半個世紀的空白期。
傳統阿美陶的燒製方法被稱為「素燒」,屬於低溫陶燒,古拉斯說,陶土捏製成形後,逐層鋪上茅草、樹枝、五結芒草,再鋪上一層茅草和米糠即點火悶燒,早期悶燒時間因數量較大,時間約需三至七天,現在約只需一天,燒出來的阿美陶顏色很原始、很古樸。
古拉斯現在除製作傳統大型陶器外,也加緊研究開發縮小尺寸的吊飾陶器,他說,小型陶器可做為伴手禮,朝商品化方向發展是不得不的作法,畢竟現實生活還是要顧。
「現在部落傳承阿美陶已到第三代,但人數只有六、七人,且年紀都已老了」,古拉斯難掩心中的憂慮說,部落年輕人當然不願意學,因為覺得泥土很髒,而且也沒辦法養活自己,部落的阿嬤因為有使命感,所以才能把技術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