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農村再生條例」,未來十年,政府將編列一千五百億元(附帶決議再編列五百億元)預算,主要用在整修農村景觀,盼提升衛生與生活品質。
對政府照顧農村,推動建設現代化,值得肯定,但遺憾的是,主政當局似乎搞錯了輕重緩急,雖然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固然重要,但最迫切的是幫助農民提高收入、引入年輕農業人口,更不要因大量種植而造成農產品賤價、農民入不敷出,但條例似乎沒有以此為重點,例如農村人力培育,只規定農委會應訂定年度的「培根計畫」。
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讓務農的人願意回歸農村,並提高農民收入,農村景觀自然會改善,根本不需要編列預算來再造。
此外,雖說被批評為炒地皮條款的「土地活用」專章沒有通過,但不少學者專家擔憂,未來國會可能以修正法案的理由通過,若炒地皮條款過關,未來農村田地恐將大量被手握資金的退休族收購,興建漂亮的豪宅,卻不從事農業,等於變相引進城市人口與國際資金,消滅在地農業。
近來各級政府一連串的作為,都讓人擔憂,各級首長似乎不在乎農業發展,不是強行徵收農田興建不必要的工業園區,就是通過不知輕重緩急的「農村再生條例」,要知道,農業所占的GDP雖然少,但卻是維持國家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命脈,特別在這全球暖化下,農業專家不斷強烈警告,未來可能爆發大規模的糧荒,而世界各國也積極提高糧食自給率,美國、加拿大等大國目前都超過百分百,日本也超過四成,但台灣的農田土地,在多年來一再被徵收改建為工廠與工業園區,糧食自給率已經不到三成,若暖化持續,就可能真發生糧食危機。
在這個利潤至上的時代,還有農民願意辛苦耕種,替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生產糧食,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並想辦法保護他們,而不是通過很可能引發消滅農業的錯誤法案。
健次(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