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加坡電】新加坡《聯合早報》十八日製作近乎全版專題,報導台灣能把垃圾變黃金,工業廢棄物回收產值五年增長百分之九十五。
報導指出,二○○八年時,台灣雖然不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會員國,卻以「領先者」身分,受邀出席該項組織的永續物資管理會議,分享廢棄物回收成果。
星媒還表示,台灣「占領」足球強權國家隊的肌膚,讓球員在世足賽穿上由台灣技術製造的寶特瓶再生機能性球衣,量輕與快速排汗的雙重優點,獲荷蘭、巴西、葡萄牙、美國、韓國、澳洲、紐西蘭隊青睞。
在回收再生產值方面,據行政院環保署資料,從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實施至今,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從零點九八二公斤降至零點五公斤,資源回收量也從八十五公噸提高至兩百七十三公噸,二○○九年全國回收率達百分之三十五點三四,領先美英。
據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數據,工業廢棄物回收再生產值,從二○○二年的新台幣兩百四十九億元,二○○
九年提高至四百八十七億元。
新加坡沒有垃圾分類,民眾只要打開垃圾專用孔,垃圾就會掉落至集中區,因此台灣的丟垃圾方式引起新加坡人好奇,星媒甚至用「盛大儀式」來形容。
《聯合早報》稱,在台灣,垃圾強制分類是居民每天演練的大工程,因政府規定垃圾不可隨地擺放,每晚當街頭傳來〈少女的祈禱〉音樂時,就表示垃圾車到了,居民有義務把垃圾「護送」上垃圾車;且在台北市,垃圾還得穿上正版的外衣(垃圾專用袋)才能合法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