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國科會建議,大學指考英語科應加考聽力,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支持;前天教育部初步定案,英文科(含學測及指考)加考英聽測驗。
國人從小學到大學,學習英語超過十年,但教學以文法為導向,偏重閱讀,聽力及口說能力不足。出國留學甚至無法開口說話,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也吸收不夠。
語言教學的本質是聲音,如果聽不懂,學一種語言就沒意義。大陸、香港、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都已將英聽納入大考,台灣若不跟進,將不利全球化競爭。考英聽主要卡在社會的接受度,學生、家長看法兩極化,但大考中心調查顯示,七成大學及六成六高中贊成。
多數家長聽到加考英聽很緊張,擔心加重學生負擔,以台北縣要實施的「英語活化課程」來說,許多家長不贊成;理由之一就是怕增加課業壓力。但許多學生對於加考英聽反而都說OK,因台北市不少小學的英語科早就加考英聽,愈低年級的聽力占比重愈高;許多國中也都加考英聽,占段考成績的兩至三成。
這是台北市的情況,偏遠縣市、中低收入家庭能否「跟上進度」,則不無疑問。對偏鄉地區學生來說,可能學校的聽力設備、師資不足,先天上就差都市一截。
但有學者主張,如果大家認同加考英聽的方向,就應克服技術困難、弱勢生聽力訓練不足的問題,如在課後開放視聽教室,讓弱勢生有更多練習機會,而不是以弱勢生學不了為由,阻礙全國的英語教學停滯不前。這樣的大方向確立後,技術問題是可以慢慢尋求解決的。
首先,考場大多利用中小學教室,不太可能加裝播放錄音的設備,即使可以,由於不是隔音良好的密閉空間,考生也可能受到噪音干擾,而聽不清楚考試題目。大陸為了升大學要考英聽,不但考試當天禁鳴喇叭、嚴禁施工,還有家長組成護衛隊,確保考場安寧;韓國除了規定火車禁鳴氣笛,甚至有約一百二十五個班次班機更改起飛時間。
境外的措施方式都值得參酌,但即使如此,都會區汽機車如流,交通噪音大,禁鳴喇叭恐不足以獲得寧靜,問題還有待解決。
許多教師建議,英語聽力測驗分級就好,不要計較一分兩分,因為語言能力是一種技巧,分分計較並無意義。此外,更別當分發依據,最好依各科系需求,設定不同的英語分級門檻
;近七成高中老師認為每年應舉辦兩次考試,以免增加學生太多壓力。但有人擔心只考一次的壓力太大,又有人擔心學生會被逼著考太多次,這個爭議還需尋求共識。
英語聽力測驗採用分級制,如同繳交英語能力證明,是目前最理想的方式。如全民英檢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可用以證明英語聽力、口說能力;大學學測或指考雖不用於分發,但適合於推甄時的參考,也算是可以接受的「以考試領導教學」,對於全球化時代的競爭、國際力的培養,都有助益。
加考英聽由於器材設備等問題,也許要調漲報名費,家境清寒學生可能負擔沈重,甚至因繳不起報名費而失去機會,教育主管應及早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