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文昌 考國立
位在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文昌祠,是國內首座官方設立的廟宇,主要奉祀文昌帝君。當初,它只是為了讓民眾了解宗教信仰,和重建民生古風而設立,後來坊間卻傳說,想考國立學校,就要拜國立的文昌祠。因而,每逢考季,供桌上都會出現很多的准考證。傳藝中心為順應民情,也開放讓遊客拜拜。
文昌祠屬國立的寺廟,不能有樂捐及香油錢,也不提供香,因為大家反應太熱烈,有一家做香的廠商願在此開店賣香,寺內有籤詩讓民眾抽,雖開放民眾拜拜,但不開放燒紙錢。
文昌祠廟宇的建築有其風格與特色,這是一座仿古的建築,廟內不論石雕、木雕、彩繪人物等等,都是最精緻、最道地,經專家學者考究過的藝術創作;廟宇建築坐東北朝西南,採兩殿兩廊式格局,屋頂為翹起的燕尾脊,脊上飾泥塑、剪黏以及交趾陶,殿前擺放著匠心獨具的石鼓,由青斗石所製成,兩旁還有精細的雕塑。
走出文昌寺廟,廟埕前的廣場則設有百分之百仿古的傳統戲台,建築也頗為講究,屋頂採用單簷歇山頂,基座材質與文昌祠的石鼓一樣同為青斗石,四角共十二個八角花籃,中間立太師屏,左右開出將入相門。這個戶外演出場所,採定目劇型式一年一齣戲,外加踩街活動,深受民眾喜歡。
戲台和寺廟周邊,形成最古老祖先生活的重心,農業社會平日種田,農閒時參加廟會娛樂活動,都以廟會為聚落中心。傳藝中心便將古代生活從新建構,將文化生活、文化發展結合,讓現代人了解文化發展過程。
愛傳藝 走千回不厭倦
-傳統藝術與現代企業對話
當全台各地被詬病,蓋了多少蚊子館,浪費多少公帑時,位在宜蘭冬山河,佔地約二十四公頃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不但結合傳統和現代,活化了園區內所有的傳統藝術成洞開的博物館,同時和企業接軌,以精緻的商業經營管理,早在二○○三年就創造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爆衝出傳統藝術的產值。
數據說話
藝企結合創產值
催生也接生了傳統藝術中心的主任柯基良表示,傳藝中心以文創精神,採委外經營後的產值,在在有數據會說話,當初估計委外經營要第四年才能收支平衡,第六年才能略為賺錢;可是當二○○三年統一企業進駐後,和文創結合,第三年收支即打平,第四年開始有盈餘。
根據調查,傳藝中心遊園人數是一年一百二十多萬人,等於一個月有十萬人進園,柯基良指出,傳藝中心常針對遊客做滿意度調查,也順便計算遊客創造的產值,以增加外部效應來說,連羅東附近也受益良多,甚至也有人說:宜蘭當地,因為有傳藝中心,一年增加二十億產值,促進宜蘭地區就業人口有四百五十萬,增加政府稅收有二百五十萬。
至於傳藝中心內部效益,柯基良說明,經營者「統一蘭陽公司」營業額一年將近四億,依合約委外單位固定每年回饋傳藝中心五百萬,另外浮動的回饋金是營業額的百分之一,就有五百萬左右,一年大約一千萬;由於委外經營,政府因而節省維修、人事成本等等管理費用約五百萬。柯基良說:「當然,這些金額都要繳回國庫。」
走進大眾
活絡傳統藝術
柯基良表示,傳藝中心展現當初祖先走過,所留下的傳統文化藝術,展示的全是台灣各地最基層、最傳統的東西,若沒有和現代結合,勢必會變成靜態的博物館,所以經營方向應是以人為主的動態博物館。至於如何和現代結合,讓園區被大眾接受,民眾來此遊玩,可買到喜歡的工藝品?原本想法是民藝街請藝術家來此教學,做出成品,透過開放觀光客和一般民眾進來購買,讓藝師賺取生活費可繼續從事傳統藝術傳承工作,構想很好,可執行下來卻要花費許多經費。
正巧當時政府推動委外工作(BOT),政策由政府執行,推廣工作可委託民間經營,柯基良考慮公開招商,結果統一企業進入傳藝園區。柯基良表示,為避免太商業化,要求統一另外成立「統一蘭陽公司」,專門負責園區的經營,並訂定合約要求必須以傳統元素為主做創新,讓園區有更多可看性;柯基良說:「台灣的傳統文化有其基本元素,由傳統中創新和生活結合來創造產值,台灣的東西才有絕對性。」
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如此,柯基良表示,一個表演藝術由開始規畫,劇本的完成,節目單印刷,甚至演出錄影出版,都是文創重要部分,也是文創精神,主要目的要將藝術做活起來,才能創造產值,「一個茶杯做出來,只放在那裏也無法有產值,必須讓大家都喜歡用它!」柯基良說:「不論是我帶劇團、樂團,或是現在的傳藝,口號都是:傳統藝術要走進大眾,而不是等大眾來接近!」
暑假活動經典
歡迎觀眾參與
回想民國八十五年開始籌備傳藝中心時,曾受立委質疑,尤其是規畫傳習部分,立委認為,國內藝師都有家人、徒弟,不會願意一個人搬到宜蘭園區內長住。傳藝中心也考慮到此問題,所蓋的學舍並不是讓藝師長期居住做傳習,而是接力式的傳習,一位藝師請來住一個月,這樣方式到現在還在持續辦理。
今年暑假開始,傳藝安排許多經典節目,柯基良歡迎民眾熱絡參與。柯基良表示,傳藝每年還舉辦兩個大的節日,上半年傳統表演藝術節,下半年亞太傳統藝術節。因為傳藝中心是動態博物館,一定要有活動和人互動,總體計算,傳統藝術節活動費用一年至少要一億,委外單位一年需投入八千四百萬來辦活動,傳藝中心負責一千多萬活動經費,讓整個園區很活絡;室內表演由中心負責,戶外活動由委外單位負責。
經調查來傳藝中心遊玩的旅客,各類工作面向的人都有,外界認為傳藝做得成功,是讓不了解文化,不懂傳統藝術者都願意進到傳藝中心,所以當調查遊客願不願意再到傳藝?幾乎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都願意再來園區,願意推薦別人來此遊樂的,也占百分之九十。柯基良表示,很多原本不認識的人,當知道他是宜蘭傳藝中心主任時,都表示到過傳藝,且非常讚揚傳藝經營的成功,現在,也有許多大陸人士很推崇傳藝中心,甚至指出,中國大陸應仿效興建類似園區。
柯基良指出,傳藝民藝街要多開發文創有關的商品,不斷創新,保有文化特色,讓台灣傳統藝術的文創產業,受到國際重視。
古今結合的園區
傳藝中心園區原本是魚塭地,最重要是景觀和整體建築,由全區景觀、河岸景觀、建築景觀,三類結合的人文景觀,視野景觀很特別,閩南小橋流水、花草樹木,另外有好看的公共藝術。
當時規畫有農田、紡織廠、磚廠、民俗藝術,展現庶民生活、建築型態,甚至戶外、室內的表演等等,加上現代圖畫館、體育館等建構成傳藝中心。後因應現實需求,蛇窯磚廠改成禮品店,紡織廠改成遊客服務中心。
圖書館內典藏的,都是當初專家學者藝術研究所做田野調查的資料,每年固定針對某類專業出書,像是南、北管、四平戲、北管戲、北管曲牌等等;很多藝師已作古,圖書館特色就是提供給研究傳統藝術者最完整的資料。
曲藝館一八○個座位,四周都是傳習教室,學員可進行傳習工作,並在曲藝館做演出,是一完整結合;旁邊戲劇館,大約四百二十個座位,周邊也是研習教室,藝術家可在此教學,兩個廳都有規畫提供表演藝術團體使用。
展示館內除展示中心典藏品外,平時借展各地收藏家的文物,或是透過收藏家的典藏品做主題展;館內典藏傳統藝術文物六千多件,少數是捐贈,大都是傳藝中心早期收購,展示館展覽品均屬珍貴傳統藝術作品。
民藝街三十六家各有特色,大都和文創產品有關。有霹靂布袋戲旗艦店、全台第一座「肥皂教育館」製造傳統手工肥皂、古早味「柑仔店」專賣糖葫蘆、用紙透過精緻技巧,做成日常生活裝飾性使用品等;小吃坊建築很特別,賣的不只是宜蘭小吃,還包含各縣市地方小吃。
具備重要的建築價值的「廣孝堂」,原位於宜蘭市,因都市計畫拆遷至傳藝復建,具備潮州師傅建築風格,且有宜蘭本地匠師參與其中,使其略帶噶瑪蘭匠師建築手藝。
「黃舉人宅」是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古宅移到此地後再重修,四成舊六成新。這棟宅第是光緒十年修建,門楣上高掛著中舉信物「文魁」匾,門窗花紋格扇典雅素麗,整座建築格局看起來完整而莊重。
因文創結合經營的「福泰冬山厝」,以古厝建築風情、精緻服務的飯店經營思維,配合園區活動與節慶主題,提供好玩又難忘的各式習藝套裝行程。全區共七十九間住房,環境清幽,可從落地窗盡覽四周溼地美景。
《小檔案》
傳藝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起源於民國七十九年「籌設東北民俗風俗技藝計畫」,民國八十三年提升為「籌設傳統藝術中心計畫」,八十五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揭牌運作,統籌全國性傳統藝術相關業務專責機構。首要工作是推動「民間藝術保存與傳習」,以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文化資產;「重塑傳統藝術發展生態」,透過補助或辦理各項傳統藝術的展演活動與研究計畫,帶動良性的生態發展,透過教育扎根,讓傳承工作落實到校園裏,並藉此開拓更寬廣的傳統藝術欣賞人口。
柯基良:淡江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畢業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參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處長、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地政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科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專門委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參事、教育部督學、國立國光劇團團長、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秘書、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代理主任;現任,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