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乘觀法說明「觀魔事境」,已說明前七項,繼續介紹後三項:
8.明位次
若是小乘調伏斷除見思惑盡,乃至到圓教五品位(外凡位,注(1)),都還是聞慧的階位。在此階位,尚未成就道業,豈可濫稱證得真諦,而生起增上慢呢?
9.明安忍
假使想證入真諦(空),應當於境界上,一心安忍,不為魔所動亂。窮盡淨心細微觀照心境,若是慢心生起,應當予以呵除,安住於定境中。
10.明離愛
假使進入相似即(注(2)),獲得六根清淨的功德,不可生起高傲心、貪愛心,易使定境下墮。譬如有大功勳,卻被罷黜為小縣令,或失去福祿,或失去生命。若生起法愛,就如犯罪一般;但發相似的「解智」,就如小縣令一般;失去相似的解智,如同失去福祿;若墮入二乘境地,就如失去生命,因喪失大乘菩提家業的緣故。若遠離對法的愛著,就能從「相似即」入真實位,調伏魔成為侍衛,直至菩提道場。又,退失智慧如同失去功勳;退失禪定如失去福祿;智慧、禪定俱失,如失去生命。
十乘觀法有通、別二種意涵:一、通:從陰入界境的十種境相起觀,至其它九境,名之為「通」。二、別:只觀第一「觀不思議觀」。因行者根機較鈍的緣故,才開十乘法門。若能先了解「通」的意義,循序漸進,就能依時節因緣,頓入任一觀門,通達境境皆是實相。故,雖有十乘之別,但法法(每一門)皆能通達無生。(觀魔事境至此)
注釋:
(1) 外凡位:指圓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的人;二讀誦品,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而助觀解的人;三講說品,將所見解的佛法說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觀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的人。十住以上,稱為聖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為別於十信內凡,故稱外凡。
(2)相似即:別教所立之十信位,發類似真無漏之觀行者。入此位,則得法華經所說六根清淨之德,故稱為六根清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