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的《一筆字書法展》應大陸文化部邀請,日前於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展出,大師成為數十年來,第一位在該館展出書法作品的高僧。大師百忙中接受旨在弘揚文化、溝通兩岸的《東方文化周刊.海峽兩岸》的採訪。

渡海傳法
一九二七年,大師出生於江蘇省江都市,十二歲時,他在南京隨志開上人出家,一九四九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到台灣。大師回憶說,當時手上只拎著一個手提包,就來到台灣,在之後歲月中,他立足台灣,一心弘法。星雲大師先在高雄大樹鄉開創佛光山,又陸續在台灣各地開創寺院,還在各地開辦講堂、禪淨中心等,取得巨大的成就。
大師創辦的佛光山為人們所熟知。到過佛光山的人,都會被佛光山的安詳、和睦、莊嚴感染,在那裡眾人之間笑臉相迎,充滿喜樂。曾受星雲大師之邀赴佛光大學講學的大陸學者閻崇年說,佛光山的眾人對大師非常敬重、尊重,信任、信賴,熱愛、熱情,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然而,佛光山在創建之初也受到了許多外道的攻擊。大師說:「過去最嚴重的是,有人到政府密告佛光山,說山上藏了長槍、炸彈。其實那時候佛光山連兩百根棍子都拿不出來!」
星雲大師不僅在台灣有這樣的成就,還漂洋過海,弘揚佛法,極力推動佛教在全球的發展。大師在世界各地開創道場,其中,在美國洛杉磯創建的西來寺,是西方社會規模最大的中國佛寺,它讓佛光山的弘法事業達到新的高度。
大師曾頌偈:「攝山棲霞寺,分燈到台灣,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而今,佛光山走向世界,它的數百個各種機搆已遍布全球五大洲,星雲大師憑藉超強毅力,為佛教的復興做出重大貢獻。
寫字興學
大師出生在揚州的貧苦家庭,一生未接受正規的教育,剛到台灣不久,就到宜蘭雷音寺弘法。雷音寺是一座小廟,經大師努力,寺廟拆建重修後,在簡陋的殿堂寫了一些標語妝點環境,並在宜蘭弘法二十六年,寫了二十六年標語。
近年來,大師因罹患糖尿病,視覺逐漸模糊不清,有人請大師寫字時,大師只能一揮而就,如果一筆不能寫完,第二筆就不知從何處開始,所以大師稱之為「一筆字」。
大師的「一筆字」以無法為法,中正平和,圓潤而有力,體現大師平靜、富足的內心。因此,大師的書法受到喜愛,許多人不惜重金購買大師的書法,而大師則將這些淨款收入用於公益信托教育基金。
常有人說星雲大師很有錢,其實,生活中的大師是一個沒有抽屜、沒有鑰匙、沒有存款的「三無」老和尚。大師確實有錢,但他平時只要有稿費收入,或是信徒供養的紅包,都拿來建寺廟、辦學校、添置各項弘法設備,他認為個人可以不要,但是要給大眾。多年來,大師利用這些錢已辦了四所大學,另有多所中小學,其中,一九九一年在美國洛杉磯創辦的西來大學,在二○○六年已成為美國西區大學聯盟(WASC),它是美國首座由華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的大學。
除此之外,星雲大師還創辦了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佛光出版社等,還多次在世界各地舉辦《一筆字書法展》。大師說,與其說我是一個和尚,不如說我是一個辦教育的人,文化具有無形的影響力,能建立人和字、人和道理的密切關係。
大師很喜歡讀書、看戲,小時候在大陸看了不少提倡因果報應、善良風俗的地方戲劇,這對他的影響很大。他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沒有錢,沒有勢,也不是沒有地位,沒有職業等等。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不明理,不能認清世間的真相,不能認清人我的關係,不能了知世界的一切因緣、因果,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因為身、口、意決定了人生未來的前途,所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身、口、意一定要修好,這是大師提倡教育和讀書的根本目的。
人間佛教
大師一直提倡和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他的理想是: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乃至國際化。
實際上,大師的這一理念是對佛陀行為的繼承。佛陀成正覺後以人中覺者、生活導師的形象,從菩提樹下走入塵世,一心宣道說法,拯救眾生。
過去的佛教寺院大多建立在深山密林,在城市文明、科技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這影響了佛教的發展。因此,大師提出寺院建立在交通便利、人口眾多的城市。閻崇年說,寺院道場從叢林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這是現代的需要,因為現代的人口集中在大城市,文化的中心也都在大城市,要想把佛教人間化,讓弘法更廣泛,首先就要重視在城市的發展,大師的理念是與時代同步的。
在佛光山,師徒間關係平等、和諧,寺務管理和職位傳承都做到了民主、制度化。周刊記者在中國美術館參觀書法展的時,巧遇大師的弟子覺舫法師,她說,大師對弟子非常寬容、平等。有一年,大師在各地的弟子都回到台灣,大師想到自己寫了那麼多書法作品,也給每位弟子書寫一幅,就奮力寫了一千多幅字。為分發得公平,把這一千多幅字全掛在牆上,徒弟們依次排隊,排在哪幅字前就分得哪幅字。
覺舫法師拿到師父的字後,告訴大師:「師父,您的字進步了!」這個話聽來也蠻新奇的,從來都是做師長的稱讚學生弟子進步了,但我心裡還是很歡喜,也樂於接受徒弟們的讚美,大師說。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星雲大師正式傳燈給心平和尚,宣布退位。在佛光山的光芒普照世界的時候,大師選擇放下,倡導世代交替的理念。大師一生都在追求寺院的民主、現代、制度化,並用行動來實踐自己的信念。
與時代接軌,與社會接觸,根據人間的變化,發展佛教,這是星雲大師弘法的特點之一。在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後,大師撰文深刻地闡述了佛教與和諧社會的關係,他認為佛教教義、佛教人士可以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和諧的佛國世界。
大師說,佛教本是人的宗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都一再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表示祂不是神。佛陀沒有權威,是真理,是我們的心;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佛。神與佛還是有所不同,因為佛是我們自己,但神是別人。凡人皆有佛性,每個平凡人都有機會把生命的力量發揮到極致,人人可以成佛。數十年來,大師一直在踐行佛的戒律,推行佛的理想,建設佛的世界。余秋雨先生說:「星雲大師是引渡眾生走出苦難的人。」星雲大師說:「這是佛陀的榮耀,眾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