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綠色科技 搶救地球

 |2006.06.20
51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能源危機、溫室效應、食用水短缺、森林消失…面對種種環境問題,美國科普雜誌《生活科學》日前選出十項「綠色生活新科技」,可真是千方百計救地球。

一、電子紙張:這與普通紙張無異的電子紙,其實是一張含有無數微型皿的銅箔。微型皿內的粒子可根據電荷轉換成黑色或白色,讓紙張達到無限次再用的效果。

二、氫能源:氫電池從氫、氧結合過程中產生能源及水,絕不污染環境。大型車廠正研究利用氫燃料電池推動汽車,適合小型電子產品的氫電池剛面世。

三、海洋熱能轉換:海洋每天從太陽吸取的熱能,相等於二千五百億桶石油產生的能量。海洋的水溫隨著深度而變化,這種技術利用不同深度的海水溫差推動滑輪發電。

四、潮汐及海浪發電:海浪蘊藏大量能量,但它的不穩定性成為供電的一大難題,科學家正研究如何貯存海浪製造的能量。

五、碳基廢物造石油:任何碳基廢物,都可轉化為石油。科學家指出,一噸的火雞頭尾及內臟,足以製造三百多公升石油。

六、海水去鹽:五十年內全球將有幾億人缺乏潔凈食用水。科學家正研究用廉價能源煮掉海水的鹽分及礦物質,解決食用水短缺危機。

七、屋頂小花園:在屋頂種植物能有助吸熱,減少開冷氣的需要,並能吸收二氧化碳,有助高樓大廈聳立的城市散熱和製造清新空氣。

八、生物清道夫:一些微生物及植物能吸收和化解受污染物。科學家正研究把污染物從根部傳送到葉部的植物,更易「採摘」污染物。

九、埋藏二氧化碳:科學家提出在二氧化碳被釋放出大氣前,直接存放在地下油或岩層,減低溫室效應。

十、太陽能新方法:科學家發現,用鏡子及鑊形聚光器收集陽光,比現在所用的太陽能電熱板更有效吸收光子製造能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