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書,魯迅有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讀不讀,而在於怎樣讀」,理解魯迅的「怎樣讀」,不外乎三點:「一是會擇書,二是善思書,三是能用書。」
會擇書,就是有選擇地讀書。伽利略說過:「讀書應有選擇,要認認真真的、全神貫注的讀那些真正引起你的興趣的書,以及你認為對工作確實有用的書。」有選擇的讀書,可以集中精力,提高效率,不走彎路。
善思書,就是會思考書中的道理。有這樣一則故事:中國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少時念私塾時,先生給他講《孟子》的「雖褐寬博」,解釋「褐,就是窮人穿的衣服。寬博,即又肥又長。」
李漁百思不解,既然是窮人的衣服,應做得短瘦一點,可省布料啊。他向先生提問,先生答不出,只說是自己的先生也是這樣講的。
帶著這個問題,李漁到孟子說的穿褐衣的地方,請教了當地百姓,才知其奧祕。原來,由於窮人生活苦,每人只做一件衣服,白天穿,晚上蓋,不做大一些難以遮全身。這才有了「雖褐寬博」的說法。
這個生動的故事說明,學貴有疑,學貴善思。思,才能知其道,曉其理。「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真意』這八字。」這是清代學者焦循的一段話,意思是學必思,思必得,這是「知真意」之道。
只有邊讀書,邊思考,才能探索到書中的深層含義,只有讓思考伴隨求知的全過程,才能真正把知識變為能力,才能讀有所得,學有所成。
讀書的目的在於應用。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曾講:「學問的要訣,在於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於無學。」魯迅先生也講過:「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書本知識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讀書的過程也是一個運用已學的知識,通過自身的創造活動,產生新思維、新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過的知識得到檢驗,使欠缺的知識得到補充,使錯誤的知識得到糾正。
讀書重要,善用好書中的知識更重要。將書中所學,在實踐中去體驗,產生學用結合、人書結合的綜合效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