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羅浮宮美術館見到18世紀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蓋茲的名畫「幼年公主瑪格麗特的肖像」,深深著迷,拉威爾回家後立刻寫下成名曲《死公主的孔雀舞》,樂譜一推出,即在大小沙龍裡傳奏,人們也稱它《高雅而感傷的孔雀舞曲》,與日後的《高雅而感傷的圓舞曲》配對。
創作曲風活潑多樣
成長於法國的拉威爾,母親是西班牙人,他將對於這半個祖國的嚮往,化作許多傑作。1907年,第一部純管弦樂作品《西班牙狂想曲》面世,轟動一時,至今年年都在巴黎各大重要音樂會上演。其餘名作包括:《西班牙時刻》、《西班牙民謠》、《小丑的晨歌》。這種在西班牙趣味中玩耍的異國節奏,又伴隨著法式優雅,風靡了法國人。
1912年,拉威爾推出芭蕾舞劇《達孚尼和克羅艾》,備受推崇,從此名列國際音樂大師之林。此劇以希臘牧神故事為題材,描述牧羊人與牧羊女之戀。他在這齣作品的第二組曲中,再次展現管弦樂器的魅力。這部組曲與《波麗露》,最常被後世演奏。
有段時間醉心於維也納宮廷音樂的拉威爾,不到五個月就交出優美的舞蹈詩《維也納》,他自認此曲是維也納圓舞曲的上乘之作,並將它搬上演奏廳,改名為《圓舞曲》,由於旋律絢麗奔放,博得一致喝采。
富有童心的拉威爾,特別為孩子們寫了五首後來被改編為芭蕾舞劇的鋼琴曲《鵝媽媽組曲》,還為孩子們譜寫歌劇《兒童與魔法》,這是一部描寫茶壺和茶杯會像人們一樣閒話家常、鉛筆和書本總喋喋不休教訓偷懶小孩的獨幕幻想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拉威爾寫下《庫普蘭之墓》向戰死的弟兄致敬。戰後,他至海外巡演,在美國接觸到活力洋溢的奇異音樂———爵士樂!後來,爵士樂在他的作品中扮演要角,《G大調鋼琴協奏曲》和前述的《兒童與魔法》中,都添加了爵士的元素。他曾說,音樂可以像「可樂加香檳」,混合不同的巧思,搖出奇異的滋味。而這些成功的曲子在在訴說著,觀眾很高興能喝到拉威爾的特調。
代表作《波麗露》惡整指揮家
1928年,拉威爾譜下了令他攀上高峰、風靡至今的管弦樂名曲《波麗露》。此曲結構單純,靠著兩段主要旋律(一段是西班牙式的,一段有阿拉伯風味),反覆九次,速度一次比一次快,並逐次加入各種樂器增強力道,最後在劇烈的高潮下戛然而止,因此常被用來當作電影配樂,在好萊塢名片《波麗露》、《十全十美》、《戰火浮生錄》……中,都能聽到這首曲子。這種簡單音律創造出來的繁複效果,史特拉汶斯基聽了讚不絕口,封拉威爾為「管弦樂法的魔術師」。
《波麗露》還是拉威爾丟給指揮家的一大難題呢!曲中速度和配器層層堆疊,而正由於主旋律太容易辨認,稍有差錯,連再沒有音感的觀眾都聽得出來,所以如果沒有真功夫,一般指揮家是不敢嘗試的。
一題簡單又深刻的謎
拉威爾擅長把自己變成別人,借用其他音樂家的手法和角度來突破自我的創作習慣,作品精巧、機智,令人會心,曲風獨特多變,可分為「自然」、「異國情調」、「模仿」和「舞蹈」四大類。
欲認識20世紀初的現代音樂,絕不能略過拉威爾和德布西。兩人雖然都被歸為「印象樂派」,拉威爾的音樂給人的「印象」,卻不同於德布西那種朦朧感,他的作品清楚有力多了,而且總是看似簡單,卻能變出妙趣橫生的戲法。為什麼呢?祕訣就寫在他書桌上的一張紙條裡:「完全崇尚簡單,學習莫札特的一切,深奧但不繁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