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球員來自弱勢家庭的高雄後勁國小足球隊,贏得全國少年杯男生組雙料冠軍,獲推薦參加匈牙利國際足球賽,經費約需兩百五十萬元,除了教育局及體委會補助,與校內外小額捐助,還差一百多萬元,為了出國比賽,小朋友到夜市叫賣自製餅乾、糖果、吊飾籌經費。
其實以教育、體育經費而言,一百多萬元不是大數目,但官員說,此類國際賽大都是推廣性質,讓學童開開眼界,沒啥競技,言下之意出國比賽有如旅遊。
可是話說回來,台灣有學童因球技獲邀參賽,不是最好的國民外交嗎?況且,也和其他國家球員觀摩技術,有什麼不好?這和官員和立法委員,動不動就花公帑出國考察相比,是不是比較有意義?
但官員卻不這麼想,教育部更表示就算要申請補助,還有等級之分,等級不知從何而來,難道運動也有升學班和放牛班?
事實上,國中小球隊受邀出國比賽,卻缺乏經費的例子早就存在,卻一直未解決,讓熱愛運動的孩子被潑冷水,難道體育不是教育的一項?
世界杯足球賽吸引全世界數十億的目光,台灣人也有國家隊何時能躋身三十二強的疑問,但從後勁小球員的足球版「夜市人生」,看來恐怕是遙不可及的夢。
吳守(北縣新莊/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