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覺培法師(右至左)、陳昭珍、雷驤、楊茂秀大談閱讀經,法師堅持閱讀不要有壓力,民眾聽得也很放鬆。記者李祖翔攝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NPO閱讀聯盟昨天在中央圖書館舉辦「組織內部傳書閱讀」座談會,為提供好書讓民眾閱讀的「讓書去旅行」活動做暖身,現場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楊茂秀、插畫家雷驤、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昭珍和佛光山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覺培法師,以幽默方式,大談閱讀經,公益組織領導、教師和愛書人,對他們的閱讀心得很感興趣。
主持人楊茂秀開場時幽默說,若一個人總說自己懂很多,往往表示他不懂,只讀同一類書的人也多半表示他心胸狹隘,所以來到這樣的人家,要盡快奪門而出,讓民眾有想聽下去的渴望。
雷驤引林語堂所述:「一人不閱讀,就像一個人的親密對象只有家人、愛人和鄰居而已,因為接觸這個世界非常有限;一旦閱讀、跳進書裡,卻能四通八達,交往於古今中外。」他說,讀書負載很多具體可見的表層,如經驗、情操,但讀書也有內層,可以讓一個人感覺到與時代共生;不閱讀就像失聰後再失去語言一樣,有共失關係存在,但閱讀後,也會有共生的思維出現。
楊茂秀說:「重讀舊書,會有更多未曾得過的收穫。」雷驤則認為,即使不懂讀的是什麼也要讀!曲解也無妨,因閱讀的結果很巧妙,所以法律系學生應該閱讀經濟書籍,經濟系也應該閱讀文學,孩子不能限制自己的想法。
陳昭珍則針對閱讀的意義,感性地說:「如果人生沒有生命關懷就沒有價值,而閱讀是我對生命關懷的管道。」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閱讀,很希望他們的生命能喜悅,而從身邊人開始傳遞書籍就能朝理想邁進。
「人普遍認為讀書是好事,但是會有壓力,」覺培法師以分享推廣閱讀遇到的挫折作結論,如讀書應是習慣,聽眾覺得有趣,但是退休老師卻說:「好不容易解脫了,怎麼又要我們讀書?」覺培法師認為,閱讀不該有壓力,推廣閱讀也應富彈性,協助讀者消化閱讀內含的層次,則讀書絕對可以很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