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鄉間景色。

征服他鄉,文化發揚
《斯拉夫舞曲》奠定了德弗札克的國際地位,榮耀和讚美讓他更積極致力於民族音樂的創作。1883年《聖母悼歌》在倫敦演出,造成轟動。「當我一出現在舞台上,立刻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我深信英國之行給我的是一個嶄新的幸福未來,對捷克藝術的發揚有莫大的幫助!」《聖母悼歌》為德弗札克創下九次英國巡演的音樂外交紀錄,不僅使他日後的作品更具深度和國際觀,也將波希米亞文化成功地宣揚他鄉,為祖國爭光。
席捲全美的《新世界交響曲》
德弗札克的盛名扶搖直上,受邀擔任紐約國民音樂院院長,舉家於1892年9月赴美,從此在美國展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四年。他開始進行「美國音樂」的文化採集和研究,企圖建立出真正屬於美國本土、能展現美國民族精神的音樂。
1894至1895年間美國民謠的印刷品。
為了發揚理念,德弗札克創作《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主題採用美國黑人歌曲的旋律,散發濃濃的鄉愁。本曲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慢板樂章反映黑人反抗社會壓迫和懷恨的心情;第二樂章和印地安民族英雄海華沙有關;第三樂章是有舞蹈性質的詼諧曲;第四樂章則是充滿活力的奏鳴曲式,結尾澎湃,表現出即使是被壓迫的民族,仍舊會有光明未來的信念。
四個樂章陸續在三個月內完成,原先並沒有標題,在演出前一天,德弗札克才寫上「來自新世界」,那便是紅遍後世的《新世界交響曲》。1893年12月,由柴德爾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公演。
轟動的情形打破例年來的紀錄,許多人被第二樂章所感動,而忍不住起立致意。數次的激烈安可聲中,再次演奏。紐約《前鋒報》以全版報導,大標題寫著:「這是美國音樂史上最偉大而重要的日子!」
緊接而來的巡迴演出,讓《新世界交響曲》如旋風般狂掃新大陸,並因此讓許多作曲家開始正視美國的民族音樂。日後樂評家還將這部曲子與貝多芬的《命運》和《田園》、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以及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並列為「世界六大最受歡迎的交響曲」。
旅美期間,德弗札克寫下多部名作,其中以愛荷華州的風光創作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與《降E大調弦樂五重奏》兩首室內樂最具代表性。《F大調弦樂四重奏》通稱《美國》,是德弗札克十六首四重奏中唯一有標題的作品,也是最受歡迎的曲子。旅美時期的音樂創作,讓他更加國際化,征服了美國樂壇,也圓了到新世界成功發展的心願。
民族為矢志的創作
19世紀,東歐、北歐陸續發展出具民族色彩的國家音樂運動,稱作「國民樂派」。音樂家以五線譜來作曲,激發民心士氣,推翻被壓制的日子。除了柴可夫斯基,國民樂派中最具代表和名氣的作曲家,就是被稱為「巨人」的德弗札克。他在音樂上的地位,並不亞於當年的韓德爾及莫札特。在捷克,他與史麥坦納、揚納傑克更是重要的民族「三巨頭」,他們的作品多取材自吉普賽人的音樂、舞蹈和當地民謠,使音樂的外貌與民族精神產生不可分割的聯想。
德弗札克的音樂以豐富的旋律與管弦樂色彩、嚴謹的形式見長,創作流露出濃厚的泥土味,能讓人忘記世俗的塵埃,產生天真純淨的透明感。他的奮鬥歷程不容易,卻是音樂史上活得最快樂、自在的音樂家,對後世的人而言,德弗札克的音樂,讓人找回了失落的根及對波希米亞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