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健保局最新統計,九十九年第一季西醫基層診所的剖腹產率已高達百分之三十八,醫院也達到百分之三十五,引起監察院關切及調查。婦產科醫學會最近行文至剖腹產率超過百分之四十的醫院、診所,展開道德勸說,希望能降低剖腹產率。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歐洲和北美的剖腹產率幾乎都低於百分之三十。但國內各級醫院一九九二年到二○○八年的剖腹產率,平均達百分之三十三。根據健保局最新統計,診所的剖腹產率更已達到三成八。
有醫師指出,一些中小型醫院診所為了「搶」病人,以羊水變少、胎盤鈣化、胎兒太大等理由,剖腹產率甚至可達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
北護護理助產研究所教授郭素珍也表示,不少醫院鼓吹無痛分娩,產前教育也安排無痛分娩的介紹課程,估計國內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產婦都會使用;但臨床上觀察,無痛分娩也有讓產婦感覺不到陣痛,找不到時機點用力的困擾,無形中也會增加剖腹產機率。
一位產婦陳太太到了預產期還沒有產兆,婦產科醫師建議催生,第二次給藥後終於有了「動靜」,陣痛來得的又快又急,陳太太也自費接受無痛分娩的麻醉,雖然降低疼痛感,但一直老是無法用對力氣,折騰二十多小時,決定直接開刀,這次生產經驗也讓她十分害怕。
她說,要讓產婦減低疼痛的不適,不只藥物可幫忙,國外行之有年,有護理人員的陪伴、按摩、甚至還可以泡熱水放鬆,實在不必全靠剖腹生產。
針對國內剖腹產率高,監察院最近也積極調查,是否有過度醫療、浪費醫療資源之嫌。婦產科醫學會已提供資料向監察院說明,理事長蔡鴻德認為,自然產有胎兒經產道擠壓呼吸道、母親恢復快等優點,但因應婦女平均壽命延長,剖腹產可避免老年尿失禁、膀胱脫垂等疾病發生,孰優孰劣近年有不少論戰。
蔡鴻德表示,國內部分婦女仍有不想經歷陣痛、挑選良辰吉時等考量,因而選擇剖腹生產。但站在婦產科醫學會的立場,仍要減少選擇性剖腹。醫學會已行文至剖腹產率超過百分之四十的醫院、診所,希望醫師能規勸產婦,降低選擇性的剖腹產,以及產婦的初次剖腹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