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為了讓近年參加國際競賽得獎學生成就,能被更多民眾看見,決定架設「學生國際級競賽風雲榜」網站,展現得獎者成果,教育部長甚至說,「台灣的教育很成功」。
連教育部長都只在乎頂尖學校的拔尖學生成就,甚至以此推論台灣教育很成功,那真令人擔憂。
如果台灣教育真的很成功,那為何許多高中時期的優秀人才,最後並沒有選擇科研之路,一堆人只想念醫學系?為何本土大學培養不出諾貝爾獎得主?

如果台灣的教育很成功,為何失業人口中大專以上高學歷者有兩成八?教育很成功不代表學生畢業後應該很有競爭力,企業搶著要嗎?而輿論歸因的「草莓族」也不該出現,因為我們的教育不是標榜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嗎?
我並不是否定建中或其他頂尖學生的表現,教育部長當然可以表揚,但數理奧林匹克競賽優勝,不能作為台灣教育很成功的證明,況且從教育部長口中說出,讓人覺得是老王賣瓜。
台灣多的是世界級人才,教育問題的關鍵是在為了挑出頂尖學生,所設置的各種篩選機制,淘汰了太多學生,甚至從國小高年級就淘汰跟不上智育成績的學生。
如果台灣的教育很成功,年輕世代不會對找工作與前途茫然;偏遠地區學生不會連圖書館、課桌椅都沒有,還需要民間捐贈;不會有那麼多老師不當體罰學生,不會有那麼多被拒收的中輟生,不會有文壇大師抱怨現代孩子作文能力不好,不會有那麼多企業認為社會新鮮人表達能力、外語能力不好和專業知識不足…。
更不會有那麼多學生放學後還得補習、上才藝班,家長不會因憂心孩子的教育,而買一大堆教育的專書來看。
如果教育部長只看到建國中學的數理資優生,以這些人的成就推斷台灣教育很成功,恐怕是犯了邏輯上的推論謬誤,而且看不見那些不好的事,教育主政者自我感覺良好,對台灣的教育恐怕是禍不是福。
因材施教,不放棄一人,讓人人都能有專長,在不同領域裡成為傑出人才,而不是一小撮人在國際競賽優勝,就叫作教育成功。
神無月(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