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琇晴/弘法行政系
看過一篇名為〈種樹理論〉文章,大意是說,作者的鄰居在院子裡種了很多小樹,但是每次澆水都澆得不多,而且有時還會拍打樹幹,因此樹長得很慢。
作者好奇問鄰居為何不多澆點水,樹才會快快長大?鄰居說,如果一次澆很多水,樹根就會習慣土壤表面的濕潤,水澆得少,樹根就會不斷向下尋找所需的水分,因此而扎得深。
有次颱風過後,作者住家附近街道倒了好幾棵數,但鄰居家的樹依然挺立,這時他才明白,為何鄰居要如此種樹。
作者也發現,種樹和教養孩子是一樣的,而他對待孩子的方式似乎錯了。
以往他總希望給孩子很多很多,希望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平安度過,但從鄰居種樹學問裡,他體會到「適當」的重要性,如此,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才能夠承擔、接受,並且因此而成長。
在佛學院裡,有各種課程要學習,有許多活動要參與,在這當中,我們都想學得更多,但卻不想有太多的作業與考試;都想辦活動能夠順利不犯錯;都希望平時犯錯不要被師長消災…但我們似乎忘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如果一直處於和順安穩的狀態學習,就如同澆灌充足水份的樹,安於表土的溼潤,根就不易扎得深。人唯有經過困難、挫折,不斷深入學習,根才能扎深,生命才會充實,才能夠站得更穩當!
你,懂得如何種好自己這棵樹了嗎?